珠玑巷:广府人的发祥地

2017-11-29 07:54:04   来源:黎恒曦 审核:黎恒曦       打印  转发  字号:T

    U32P13T2D268827F42DT20130829202612.jpg

                                 珠玑巷。 李子亮 摄

千百年来,海内外大部分说广东话的人,都将珠玑巷视为广府人的发祥地。在珠玑巷的第二座古门楼上,就有石刻“珠玑古巷吾家故乡”等字样。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今天越来越多的珠玑巷后裔,从珠三角,从港澳台,从国内外回到珠玑巷寻根问祖,其人数每年多达数十万人。小小珠玑巷,魂牵梦绕着海内外数千万后裔。

(一)广府人家祖宗故居

珠玑巷位于南雄盆地中部,土地比较肥沃,有沙水河灌溉,宜农宜牧,是个休养生息的好地方。千百年来,珠玑巷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为逃避战乱的中原人,爬山涉水,迁徙到此定居。到鼎盛期,珠玑巷已经发展成为诸姓什居的繁荣古镇,古道两旁列肆如栉比比皆是,茶楼饭馆,客栈店铺,生意兴隆,应接不暇。其周边还有大大小小数10个中原南迁移民的村庄,凝聚姓氏多达174个。

在长长的珠玑古巷,巷道两旁,每一家古民居的门头上,都写有“张氏故居”、“李氏祖居”、“刘氏祖祠”等字样。导游告诉我们,住在这些老房子里的人,早已不是原来珠玑巷人的后裔了,他们大多是从江西过来的新移民。原来的珠玑巷人都到哪里去了?珠玑巷是怎么成为广府人祖宗故居的?流传最多的是一个美丽而又凄凉的故事。

(二)胡妃的传说

在珠玑三角洲,不少姓氏的族谱都记载着这样的一个故事,他们的祖先之所以南迁,都与“胡妃”之乱有关。

在珠玑巷的南街上,还有一座建于元代“贵妃塔”。贵妃塔是一座实心石塔,高约2.8米,共7层,1至4层为八角形,有人物浮雕,第5至7层是圆柱形,塔顶为葫芦状。1984年,南雄县政府拔款建了一座护塔亭,既使石塔免遭风雨,又为石塔增添了风采。

相传,胡妃是南宋度宗皇帝的妃子,因遭奸相贾似道诬陷,被送入庵堂软禁。一天,胡妃出逃,慌乱中不慎落水。幸而,一只运粮船正好停泊在那里,船上的商人将胡妃救了上来。这个人就是来自南雄珠玑巷的商人黄贮万。黄贮万将无家可归的胡妃带回了珠玑巷,胡妃改姓隐居下来,不久二人喜结良缘。

有一年夏天,酷暑袭人,很多乡亲中暑病倒。胡妃就用她从江南带来的菊花配制解暑药,救治了不少人的性命。之后,胡妃又将种植菊花的技术传授给了珠玑巷的乡亲们。聪明美丽的胡妃教邻里姐妹们刺绣,剪裁漂亮的衣裙;她还将江南的纺织技术传授给了珠玑巷人。

然而,好景不长。黄家的家丁胆小怕事,向官府透露了胡妃的下落。于是,贾似道谎称南雄有人谋反,派兵进剿珠玑巷。

大难临头。胡妃让丈夫跟随街坊邻里,去找一个叫罗贵的人,由他带领珠玑巷各户人家南逃避难。

为了不连累乡亲们,胡妃自己留在了珠玑巷。追兵到来,胡妃毅然投井自尽。为了纪念善良的苏妃,后人在她投井的地方建造了这座“贵妃塔”。塔高七层,取“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意。

南逃的珠玑巷人,其中一支在今天中山市的小榄附近登岸,为纪念胡妃,他们在小榄广种菊花,并定下以后每60年举办一次菊花大会,小榄从此也有了一个“菊城”的雅号。

(三)罗贵南迁的故事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胡妃”之乱,现在无从考证,但罗贵南迁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公元1127年,金兵攻入宋朝的京都河南汴梁,宋朝皇帝徽宗、钦宗当了俘虏。宋高宗赵构逃过长江,在杭州建立朝廷,改号建炎元年。

这一场战争举国震动,中原惨遭蹂躏,其灾民纷汾渡江南逃。江南各省民众亦恐金兵渡江南进,纷纷向南迁避,大批移民越过梅关,在南雄牛田坊一带落脚,共有58村之多,使这一带的丘陵山地变得更为狭窄挤迫起来。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牛田坊一带发生了一场大瘟疫,居民死亡过半。不少人为了逃避瘟疫陆续外逃。他们沿浈江顺流而下,流亡各地求生路。建炎四年,牛田坊一带瘟疫刚刚缓和,朝廷又下旨,为防金兵南侵,各地都要就地取土筑寨设防,消息传来,人们都以为金兵即要打来。况且这牛田坊人多地窄,筑起寨来,田土尽毁,那更无以为生了。

罗贵是南宋初年的贡生,而且在珠玑巷里担任里长,在当地是有知识、有威信的人。这年冬天,罗贵召集各村各家族士绅商议,“以为南方烟瘴地面,土广人稀,必有好处,大家向南而往,但遇是处江山融结,田野宽平,及无恶势把持之处,众相开辟基址,共结婚姻,朝夕相见,仍如今日之故乡也”,众人听后纷纷赞同。随后,各家族士绅在罗贵的带领下,郑重盟誓:“各家寻到土地肥沃的地方开基定居,贫者与富者相互帮助,世世相好无相害。”

南宋绍兴元年,即公元1131年的正月初五,罗贵代表珠玑巷的97户人家递交了申请南迁的文书,五天之后即得到了官府的批准。

珠玑巷人纷纷行动起来。多数人家选择走水路。因为没有现成的船只,他们便结伴来到山中,伐竹子,扎竹排。

公元1131年的正月十六,珠玑巷人在罗贵的带领下,从沙水河解缆,顺浈江南下。这是珠玑巷南迁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迁徙,共36姓、97户、1000余人。

在历时两个月的艰苦跋涉后,罗贵一行人到达了新会蓢底村。罗贵率众挖塘修渠,疏通排水。由此,沼泽变良田,蓢底后来改名良溪。当年的36姓、97户人家,到底有多少户人家和罗贵一起最后到达良溪,准确数字已无从考证,据良溪村的罗氏后人介绍,现在查到的大约有10多个姓氏。以后,良溪村又成了珠玑巷后裔向外迁徙的中转站之一,他们从良溪出发,四处开枝散叶,安居繁衍。

在良溪村对面的仓下山麓,罗贵墓昂然而立。每逢清明,许多分布在各地的珠玑巷后裔都会来到这里祭拜,其中尤以2009年清明为盛,拜祭人群每日络绎不绝,总数多达数万人。他们为怀念罗贵率众南迁的功绩,仅在罗贵墓前燃放的鞭炮其价值就高达10多万元。

(四)大迁徙促进大发展

历史上珠玑巷到底出现过多少次移民潮、有多少人南迁珠三角地区,恐怕谁也说不清楚。据有关专家考证,仅宋朝一代,珠玑巷及附近58村南迁的移民就有将近10万人,其中仅南宋期间就有3次较大规模的移民迁徙。在元末明初,南雄战乱频繁,天灾人祸并举,珠玑巷出现过一次大的移民潮。到了明末清初,尚可喜率领清兵攻破南雄,屠城6000余人,次年又遇天灾,又导致了大批移民南迁。

珠玑巷先民迁移珠江三角洲后,他们在各地定居,开枝散叶,与原居住地的土著人逐步融合,形成了广东三大民系之一的广府民系。

珠玑巷100多个姓氏数十万人的南迁,对岭南的开发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他们是顽强的开拓者,在颠沛流离的路途中,本没有亲族关系的各家各户之间却形成了“异姓一家,同舟共济”的手足之情。他们为岭南地区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使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岭南最富裕的地区。他们重视文化教育,注重人才培养,使岭南的文化教育事业在宋代以后迅速赶上了中原地区。

千百年来,南迁的珠玑巷人不但在珠三角及周边地区开枝散叶,迅速繁衍成为那里的名门旺族。他们中的许多人,还继续发扬珠玑巷人不畏艰险,开拓创业的传统精神,远渡重洋,侨居异国他乡,为侨居国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来源:广东新闻网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慧仙15999626778,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