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要白土坑尾村(黎氏)欲打造广东省名村 名人故里 文化宝地

2019-01-21 10:03:56   来源:黎志宙 审核:黎恒曦       打印  转发  字号:T

1448349404234.jpg

一条古色古香的青云巷,走出了多少名人雅士。

万燕云集——见证好山好水

坑尾村,位于高要市白土镇,它因村民居住的地方在坑的末端而称为“坑尾”。

据黎氏族谱记载,黎氏村民原居住在坑的右侧,但现在已遍及整个坑尾的山脉。在原居住的地方,几十间中国传统递进式的大屋横直有序地顺坑而建,形成一个古色古香的岭南建筑群。在建筑群的前面有一个门楼。在门楼靠右向前百米之内曾有一棵古榕树,虽已有两三百年树龄,但依然生机盎然、绿叶婆娑,其树荫覆盖面积竟达数亩之多。晨曦和傍晚时分,各种知名或不知名的鸟儿常常停栖在村前、村后数珠同样高龄的古榕树上,唧唧喳喳地唱个不停,这儿俨然成了鸟的天堂。

然而,更为村里人不可思议的是,这儿曾出现过一幅万燕云集的壮观景象。据有关资料记载,在上个世纪末,即1999年10月21日上午9时左右,成千上万的燕子在坑尾村上空滑翔、盘旋,自远及近,迅疾、轻盈地栖息在那棵古榕树上,历时半个小时。古榕树上每一个枝头顿时变得热闹起来,场面蔚为壮观。当其时,坑尾村的、邻村的村民闻讯后都纷纷跑来观看,不禁惊叹这百年难得一见的自然奇观。

俗话说“燕子归来春已到”,但那时是秋高气爽的日子,怎么会迎来这远方的客人呢?村长黎广海说,主要是得益于坑尾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坑尾村绿色覆盖面积在60%以上,一年四季有开不尽的树花、菜花、草花。整个村落处在绿树和万花丛中,鸟语花香,沁人心脾。在坑尾,燕子象征吉祥如意,许多村民都把燕子当成吉祥鸟,所以自然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而且,过去在古榕树前曾有五个水清如镜的池塘,它们随坑错落,在日光的映照下,与前后左右的景物相映相辉,美不胜收。五个池塘被村里人戏称为“金木水火土”,又称为“心肝脾肺肾”,这寓意着池塘在村中的重要地位。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记者翻阅《高要县志》,据不完全统计,自元朝开始,从坑尾村走出去或有渊源关系的名人名家共有33位之多。其中包括肇庆人熟悉的黎雄才。

1448349506456.jpg

黎氏建筑群——孕育多少书生文人

只要提起黎氏门楼,坑尾村村民那种源自乡土情结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因为自古以来,门楼是一家一户的总甬道(甬道指高楼间有棚顶的通道),又是主人的门面,直接反映主人的社会地位、职业和经济水平。村民黎记生跟记者介绍,过去,门楼梁脊的飞檐腾空而起,金碧辉煌,十分气派。

朱砂石作底墙的大门楼有上下两个开阔的地方,叫滩池。明清时期,这里的滩池是作标榜村内书生“今朝高中”之用:一旦村里有书生高中“状元、榜眼、探花”等功名就会在滩池的右侧树立一根石刻的碑柱。那时,村里的人还会兴高采烈地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纷纷祝贺,“村里顿时像过年一样热闹。”黎记生说。碑柱上刻有年月日,书生姓名以及功名等。但可惜的是,碑柱如今已不在原位。在滩池的不远处,在一棵龙眼树下,记者看到有四根碑柱横卧在泥土上,文字已模糊不清。黎记生说,过一段时间,会把这几根碑柱摆放到原处,让其后人了解过去的历史,也教育小孩子用功读书。

在古建筑群里,有一条巷子,叫做青云巷,青云即解作“平步青云,官运亨通”之意。在巷子的右面有一间挂着“郎官第”牌匾的大宅。村民黎广清说,历史上的坑尾村向来注重读书。这间大宅曾经出现过“父子八贡”的科举辉煌。说的是在清康熙至乾隆年间黎永春等人同得贡生的事。当时,父子八人一同上京被授封为“父子八贡”,可谓举世惊羡,好不风光!如今在这间大宅里保存着三幅珍贵的名画:黎展海、黎永秋以及黎永秋的妻子穿着清代官服的画像,其画工精细,极有研究价值。据村民反映,本来在大宅正堂中央悬挂着5幅这样的画,可惜被偷去了两幅,让人既惋惜又心疼。

1448349488113.jpg

父子八贡,一门八贡士。

一代宗师——浓浓乡情后人典范

岭南画派国画大师黎雄才的祖屋隐藏在坑尾村古建筑群里。记者看到,百年祖屋如今巍然挺立着,外墙依然保持完好。屋前的院子里,几棵翠绿的木瓜树,结下五六个硕大的果实。里面还有一个瓜棚,细密的绿叶在午后阳光的映射下,给泥土的地面洒下了斑驳的暗影。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黎雄才从祖父辈开始就搬到肇庆城区居住了,此后就长期求学奔波在外。黎记生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正值清明时分,黎老在儿子等人的陪同下,曾回到黎家祖堂拜祭。年届90高龄的黎老还特意请来坑尾村的老人家和村干部,在村委会办公室叙旧聊天。当时,黎老谈兴甚浓,从自己的童年生活到乡亲的逸事趣事,从旧时的民俗民情到今日的经济建设一一娓娓道来。

席间,黎老还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他小时候特别喜欢斗蟋蟀,常常把捉来的蟋蟀养在瓦罐、铁罐里,并以《水浒》英雄人物为原型,分别为蟋蟀取个威风的名字。但是后来想要为这些蟋蟀画像时,却无从下笔了。因为他对蟋蟀到底有多少只脚难以确定。最后还是捉来一只认真观察,才真正弄明白。黎老当时深有感触地说:“画到落笔才知难啊!其实,画画和作文一样,都要深入生活,如果不是处处留心,即使是天天上落的楼梯,走了一辈子,也说不出有多少级啊!”黎老的一席话听得村里人心里暗暗佩服,也大受教育。

1448350250605.jpg

坑尾村不仅文化味浓,而且绿色生态良好,环境优美。

名人故里——整合资源打造名村

“这么好的地方,应该要好好保护以便留给子孙后代。”坑尾村群众如是说。据了解,高要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广东省名村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和一项重大惠民工程来抓。今年6月以来,高要市集中优势资源把白土镇坑尾村等打造成为该市首批广东省名村之一,通过发挥黎雄才故里的品牌效应,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保护好有价值的传统民居的基础上,延续历史文脉,完善休闲娱乐设施,规划完善村容村貌、文化娱乐休闲,建设文化特色深厚、生态环境良好的名村。

目前,高要市邀请了中山大学多位专家学者进行规划,各级各部门将整合资源,加大力度推进。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夏循祥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他们的团队共十人,从6月底开始展开工作,目前正从节日体系、传统民俗、家族历史三大方面进行探究。并且,最近几天已经在草拟坑尾村打造省名村的规划总纲,准备向省申报课题。

坑尾村创建广东省名村的活动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也得到了肇庆市有关领导的肯定,肇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以良近日到该村调研时对该村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予了高度评价,要求高要市整合文化、旅游、生态等资源,加快创建名村步伐。  

转自:西江日报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开发13613024963 ;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