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黎志宙 审核:黎勇
石邑(廉江)石岭圩西南四里处,有块小盆地。盆地东边,有口水清如镜的泉水池,名叫汶塘。
汶塘四周,绿草茵茵,青山环抱,景色秀丽。正是这景色秀丽的汶塘,孕育出古老的文化和名闻遐迩的人才。
明末崇祯年间,石城县治举人黎民铎(字觉于)中举上副后,不求贤达,矢志烟霞,远离县治,在汶塘东南山隈,建立取名“汶塘”的村居。
黎民铎到汶塘定居后,一面带领家人垦荒造田,一面将自己的积蓄,购置田地。他把每年收入的钱粮,救济贫民,建立义塾,设立学社,还捐给关圣帝庙作经费。他乐善作福,济公厚贫,受到社会上的好评。岭西道周轼赠其匾曰:道风励世。石城县李琰题共匾曰:第应千佛。
黎民铎在汶塘村设立学社,经常会同各地文人谈经论典,作诗写文。石邑明进士龙维,远至福建龙溪举人陈爌子明氏,都是他的座上客。有一则神奇故事《腾云席》,就是说黎民铎与友人论学至晚,忽生奇想,同乘坐腾云席飞往省城广州看大戏(粤剧),吃夜宵,漏夜而归。这则故事,在他的作品《易经信》中记载,一直在民间流传。黎民铎自已常在傍晚或月夜,信步于林间、池边、溪傍,欣赏自然美景,遇景赋物,写作诗文,以此抒发自己的情怀。他著作诗文很多,传世者有《易经信》、《怀古篇》、《道尚录》和《汶塘集》。其中《汶塘集》的“汶塘诗草”和“汶塘填词”,流传很广,影响深远,为后人传诵。因此,当时的汶塘被称为文化之乡,成了文人向往的地方。
黎民铎在村中建立一间义塾,免费招收附近的农家子弟入学,培养他们成才。义塾一直兴旺不衰,传至其孙儿克澄执教,学生来源更广,入学人数更多,学子额庆得师,邑中文风为之一振。三代人耕耘的义塾,培养出的学子,可谓科甲联芳,人才辈出,仅其儿孙四代,就有进士一人、举人一人,贡生三人,廪生、庠生多人。其中,清进士黎正,官至户部员外郎。他为官表现才识精敏,洁已裕民、遇事刚正不阿,为宰相王安国所赏识,曾三次登门造访。他辞官返乡后,作为读书养性之所“宛在轩”,后成了清廉象征、文化古迹。清贡生黎 ,资质虽逊于诸兄弟,却能以勤补拙,苦学勉行,功名却出诸昆季之右。他读书瞌睡时,用两肘研磨桌子,以肉体的痛楚提神。其桌子两肘积洼 ,俨然入木三分,堪与“悬梁”、“刺股”媲美。清举人黎道新,原以优贡出任广州府新安县儒学训导。他任官后,继续勤奋学习,志老不衰。他八十六岁,恩赐副榜,八十八岁恩赐正榜举人,八十九岁恩赐进士,不久谢世,成了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汶塘因此成了孕育人才的摇篮。
汶塘这个山青水秀的地方,成了石邑文化之乡。
为了传扬汶塘光辉的历史文化,黎氏后裔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一七八二年)在汶塘之滨,建立汶塘黎氏大宗祠,将其先祖的功名牌匾、诗文著作,文房四宝及优秀事迹展示于祠内。黎民铎的故居,设立的学社和建办的义塾遗址,也保留下来。但历经二百多年的沧桑,上述的历史文物、古迹,能幸存下来的已寥寥无几。虽则如此,汶塘的历史文化仍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作者:黎法华 黎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