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桂康的足迹:从东莞到香港

2017-10-09 10:14:03   来源: 审核:       打印  转发  字号:T


  黎桂康生于1947年,广东东莞人,经济学硕士,长期在东莞工作,曾任东莞市委副书记兼秘书长,2001年4月出任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2003年12月,国务院任命黎桂康为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

热爱东莞,办好东莞人民关心的事情

黎桂康说,市长是人民选出来。当一个市长,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主要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必须尽到自己的职责,全身心投入做好工作,把全市人民关心的事办好。他每天工作起码超过8个小时,有时候是12个小时,13、14个小时。一次加班很晚的时候,他写过一首诗:“青灯黄卷眼朦胧,案牍劳形衣带松。笙歌宴舞奢为梦,欣喜市民得认同。”他说东莞是他的家乡,生于斯,长于斯,奋斗于斯,最喜欢东莞。东莞的经济发展很快,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很多事情市长要亲力亲为去解决。有人以为,在富裕的地方当市长很好做,有空可以去卡拉OK,其实不然。有时候工作累了,但是想起人民的认同和支持,感到非常开心,于是偶然写了这首诗。当然自己也有一点空闲的时间,做一些休闲的活动,打打乒乓球,特别晚上下班以后游泳一个小时,晚饭后继续工作,这样感觉精力会特别好。打乒乓球如果打政治球是没有意思的,真正对抗竞技才能够开心。他对水平比他高反而输给他的人说,你输的不正常,不要这样做。他非常欣赏对人真诚、包容,能够理解别人、支持他人工作、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人。市民提出的问题,应该合理解决。他在政府网上专门设置了市长信箱,每天都要打开这个信箱,看看市民有什么反映。他有一次在省里开会,有一个市民是位老师,发了一个信息给市长说自己在路上摔倒,受伤了,主要是因为扩建公路淤泥没有及时清扫。他马上打电话到城市建设指挥部核实,派了市政府办公室和指挥部的人员到这个老师的单位去慰问、道歉,并且马上把扩路工程所有中标的施工单位的头头请来开现场会,举一反三,进行整改。现在,虽然城市建设铺的摊子很大,但是类似这样的现象比较少了。

  黎桂康说,东莞的城市形象可以说是“千年古邑,IT新都,山水嘉园”。东莞东晋时立县,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改革开放当中,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很快,可以说是一个“IT新都” ,现在东莞的IT产业占了工业总产值的41%、占出口的45%,电脑的零部件有95%可以在东莞配套齐全。东莞有100万亩丘陵跟水网,有100万亩农田,还有100万亩是城镇居民居住的地方,近年来大力打造生态绿城,作为“山水嘉园”来发展。东莞原来是一个农业县,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了奇迹,迅速跃入全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20个城市行列。东莞始终保持高速发展,不断发挥自身的潜力,是竞争力很强的城市。

  他说,东莞的特点,从空间上看是一个组团式的现代化城市。东莞有32个镇区,以发达的交通、电力、通信等网络连接起来,既有田园风光又有现代气派。另一方面,东莞毗邻港澳,引进了大量外资企业,本地户籍人口156万,外来人口有500多万,成为外资企业和海内外高学历者创业的乐园,因而在文化上呈现出中西交汇、南北荟萃、海纳百川、开放兼容。东莞位于珠江三角洲,还要加快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一体化,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不断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切实推进粤港澳合作,继续提高竞争力。

黎桂康说,东莞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首先是在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区位优越,毗邻港澳,而且与广州、深圳相接。第二是基础设施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已经投入了500多亿元搞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是产业配套齐全。东莞现在有两万多家工业企业,涉及30多个行业,6万多个品种,上下游的产品配套非常齐全。第四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外商有一个成本比较低、回报比较高、风险比较小的环境。第五,打造好城市形象,使每个人对东莞有亲切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东莞人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努力创业、奋发有为,使城市有更大的吸引力。第六,精兵简政,减轻包袱、轻装上阵。对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比如说下岗工人、财政包袱等问题在不断发展中来解决。第七是法制健全,司法公平,政府廉洁高效、勤政为民、依法行政,建立起快捷便利的企业服务体系,吸引了众多外商到东莞来投资。1978年,他在虎门当镇委书记,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就是在东莞虎门镇落户的。那时,有一些人认为是资本主义又来了,资本家过来剥削我们的工人了。当时把一些饭堂或者是会堂用来做厂房,有人又说我们的学习阵地也让资本家给占据了。后来逐步统一了思想,现在东莞已经引进了14000多家外资企业。

他说,东莞的城市性情可以用“活力”两个字来描述。东莞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经济发展保持高速,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人民过着宽裕小康的生活,后劲充足,朝气蓬勃。到东莞来创业的人都感觉这个城市是很有活力的,只要勤奋工作,在东莞就可以过上好日子。

他说,东莞原来为了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是以各个镇村为单位进行招商引资的,所以出现了企业“满山放羊”的状况。后来我们感觉,不能够以牺牲生态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所以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有72平方公里,是能够承接国际大企业,特别是一百强、五百强大企业到东莞落户的一个载体,是东莞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的龙头和支援服务的中心,被评为中国最具潜力的高新科技产业园区。还有虎门港开发区、东部工业园区、常平物流园区,东莞的园区经济在加快发展。

    黎桂康说,东莞未来的发展,是在珠三角的城市群中大家联手合作、资源共享、共同提升。东莞首先要主动接受香港、深圳、广州的辐射和带动,同时也要发挥自己的特色,把东莞建设成为一个国际制造业名城、生态绿城、文化新城。东莞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一定要保护自己的生态环境,珍惜自己固有的资源,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现代化的城市。

 

热爱香港,实现香港与内地互利双赢

 

黎桂康说,作为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应该努力促成全社会集中精力抓经济的氛围,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在发挥香港优势、促进两地合作等方面积极出主意、想办法,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顺利实施,为香港与内地实现更大的互利双赢,做出新贡献。

黎桂康:港台关系在两岸关系发展中愈来愈重要

    黎桂康说,中央政府继续实施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加强和推动内地同港澳在经贸、科教、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香港一直是内地吸收外资的主要来源,在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积极参与国家建设的同时,香港也获得了自身发展的巨大动力,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十一五”期间,香港完全能够在为国家的整体发展做出更多贡献的同时带动自身经济更好地发展,实现更大的互利双赢。“十一五”是CEPA签署后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两地合作有了更为坚实的体制、机制基础,香港在内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参与程度和能够分享到的成果将是前所未有的。“十一五”又是内地加入WTO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我国经济将加快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与融合。香港作为国家重要的对外窗口,在国家“走出去”的战略中有了进一步发挥作用的空间,肯定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十一五”规划纲要比以往更注重支援香港经济定位及加强两地交流合作,为香港经济进一步明确了发展路向。“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实施互利双赢的开放战略等一大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领域。香港应抓住新的契机,在参与国家“十一五”建设过程中,抓住“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展现出的国家发展趋势和重点,强化自身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达到与内地的互利双赢。

他说,目前香港社会对加速两地经济融合有了较普遍的认同。经过近几十年的经济起飞和发展,香港的经济总量已经很大,国民生产总值与广东省相当;经济自由度高、法制健全,国际竞争力名列前茅;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在巩固中发展,前景广阔。曾荫权行政长官的“强政励治、缔造和谐、福为民开”的施政理念,正成为主流民意。有了这样的基础和优势,香港会在为国家建设作贡献和加速自身发展两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黎桂康说,“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升级带动转变,重点发展服务业。香港在服务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已占GDP85%。随着CEPA的实施,香港可以积极参与到内地服务业的改革与发展中,利用自己丰富的经验、雄厚的基础和广阔的国际视野,在金融、航运、旅游、资讯、法律、会计等方面与内地进行广泛的合作,为内地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丰富消费性服务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帮助内地服务业提升质素的过程中,也为香港服务业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经过这样一个互动过程,香港服务业将依托于一个有十三亿人口的最广阔的市场,傲视群雄。

他说,“十一五”规划纲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香港资源相对贫乏,但仍然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也得到较好的保护,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香港可以积极参与内地节约型、环保型社会的建设,帮助当地的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搞好循环经济的发展和保护修复自然生态。这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大有可为。

他说,“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香港在这方面有优势,人才多、资金充裕、创新意识强、教育资源丰富,很多科研成果具有世界一流水平。香港要利用这些优势,积极参与国家科技发展,在与内地合作中建立起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制,并由此带动本地知识经济的发展,同时解决香港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

他说,“十一五”时期,国家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在扩大对外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香港既熟悉内地情况又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是内地走向世界和国际大财团进入内地市场的重要平台,需要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黎桂康说,香港在国家“十一五”建设中将会扮演重要角色,发挥更大作用。但也要看到香港自身有待在发展中解决的问题,如结构转型方面进展仍比较缓慢、自表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并不突出。随着“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内地一批大城市迅速崛起,香港的竞争优势将面临机遇也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香港需要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要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力争在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世界经济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香港未来的发展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只要社会上下专注经济、共谋发展、减少内耗、保持和谐,把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十一五”建设中与内地形成新的互动,实现优势互补,就一定能够创造新的辉煌业绩。

(黎健明参考香港资料和薛锐的文章编写)

 

 

摘自:香港黎氏宗亲会会刊,原创作者:黎健明,编辑:黎健明,核稿:黎健明,勘误:黎国强(联系电话13728886039)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慧仙15999626778

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开发13613024963 ;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