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风流桑梓之地珠玑巷

2017-10-09 09:34:04   来源:黎育土 审核:       打印  转发  字号:T

珠玑巷是广东省目前仅存的惟一宋代古巷古道,全长1500米,宽4米多,全部用鹅卵石铺砌而成,曲直有致,古朴清幽,两旁民宅祠堂、店铺商店鳞次栉比。珠玑古巷南门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经多次修葺,在楼门上方镶嵌两块石刻,一曰“珠玑古巷”,二曰“祖宗故居”。巷内现有20多姓320多户1400多居民。从这条犹带旧时沧桑的古道上,1100多年来已走出了难以数计的先民,他们的后裔达数千万,叶脉遍布珠三角以及海外。

寻根

如今,这条不太起眼的小巷已被供奉为数千万人的桑梓之地、发祥之乡,越来越多的后人重返族谱上共有的这个名字,寻根问祖。 “黄花满地缀珠玑,广府人称是故居”。珠玑古巷,这条古色古香的巷道,牵动海内外数千万后裔的心。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南雄县委、县政府本着“弘扬祖德、维系桑梓、增进友谊、发展经济、振兴中华、造福社会”的宗旨,开始了“珠玑巷后裔联谊会”的筹备工作。

经过5年的努力,“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成立暨第一届恳亲大会”于1995年11月28日在南雄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中华总商会永远名誉会长霍英东先生,全国政协副主席、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马万祺先生,时任广东省省长的朱森林先生,时任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的高祀仁先生和时任广州市市长的黎子流先生,以及来自珠江三角洲各市、县和海外16个国家、地区的334个单位团体的代表1700多人,带着众乡亲的嘱托参加了这次盛会。在这次会上,雷洁琼、霍英东、马万祺、高祀仁、欧广源、佀志广等13人当选为名誉会长,黎子流当选为会长,李兆基、何鸿燊、郑裕彤、何厚铧、利国伟等5人当选为副会长。省长朱森林为当选的名誉会长、会长颁发了证书。

1998年11月28日,“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第二届理事会”在南雄召开。来自美国、加拿大、香港、澳门和我省珠江三角洲等地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理事、常务理事和特邀嘉宾共400多人参加了会议。在这届会议上,雷洁琼、霍英东、马万祺、高祀仁、欧广源、佀志广等再次被推选为名誉会长,黎子流再次当选为会长。

20031021,“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第三届理事会”在装扮一新的韶关南雄市雄州体育馆隆重举行。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陈绍基出席了盛会,为新一届联谊会会长黎子流颁发当选证书。连续三届当选为联谊会会长的原广州市市长黎子流在会上说,珠玑巷繁衍了千千万万的后裔,目前已知在海内外达一百五十三姓四千余万之众。广大珠玑巷后裔通过多年来的联谊活动,增进了对南雄的认识和了解,激发了爱国爱乡之情,回到珠玑巷寻根问祖的海内外珠玑巷后裔日渐增多,达每年10多万人次!他们中许多人回来后从各方面支持家乡的建设,有的慷慨捐资,有的投资置业,有的搞工农业开发、商贸进出口,这是广大珠玑巷后裔报答祖先恩泽、泽福后人的最佳方式。

 

珠玑巷来由

 

  珠玑古巷并非因出产美玉而得名。据记载:南宋时,河南开封祥符许多官员为逃避元人南下迁徙,定居于南雄,因祥符有珠玑巷,遂将这里改名为“珠玑巷”,聊解思乡之情。

  不过更多史料记载,珠玑巷这一名称的得来,与唐敬宗的珠玑赏赐有关。珠玑巷在唐代时还叫“敬宗巷”,因有巷内族人张兴七世同堂,唐帝李湛闻听后,赏赐给他们家族珠玑绦环,不久李湛驾崩被赐庙号唐敬宗,“敬宗巷”为避讳改名珠玑巷,沿用至今。

  今天张兴故居仍在珠玑巷中,珠玑巷的很多后人还感激着唐敬宗的赏赐,然而除此之外,这位在位仅3年的皇帝几乎乏善可陈,年仅18岁的李湛被人合谋杀死于内室。

  珠玑巷由唐敬宗易名得名,但它的开始兴旺则还在李湛之前,其兴衰与玄宗时开挖的梅关古道密切相关。唐敬宗即位百余年前,张九龄奉唐玄宗之命,开凿大庾岭梅关,把一条崎岖难行的山径开通为能通车马的大道。从那时起,梅关道由于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使南北交通顿时通畅,成为岭南最重要的通道,而依据梅关道的珠玑巷也夹道成镇,古代称沙水镇,成为南来北往旅客的歇息地,上升为大庾道上最重要的驿站。

  由于珠玑巷离古时县城近15公里,距离大庾岭近2.5公里,正好是南下北上的过客路途歇脚处。南下的赶路人从大庾岭过梅关,再走2.5公里的路,恰好在日薄西山时分抵达珠玑巷,正好是一日脚程。北上的赶路人从南雄起程行15公里到珠玑巷,如果当日上梅关,在天黑前不一定能翻过大庾岭,因而也暂住下来。所以从盛唐开元而下,尤其是明、清时期,南来北往路过珠玑巷的商旅、挑夫“日有数千”,直到清末粤汉铁路修筑之前,这条路载着珠玑巷兴旺了1000多年。

许多流传下来的诗词可以印证珠玑巷当时的繁华:曾忤魏忠贤去官的御史、明万历年间的进士黄公辅诗中就曾写道:“编户村中人集处,摩肩道上马交驰。”清朝同治年间的茂名举人杨庭桂则在《南还日记》里称:古道上行人拥挤,比看唱戏的人还多,走起路来如蚂蚁般缓慢。

迁入

  珠玑巷被认为是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远不止是由于这里过客云集,更因为曾经有难以数计的先民迁入,在这片土地上耕作,在古道边的繁华市镇上开店设铺,繁衍生息,而后的千年间再由于种种原因纷纷迁出,一进一出间,先民们的族根撒向四周,叶落珠三角,乃至海内外。

  走在珠玑巷鹅卵石路面上,沿路簇拥着各姓氏的祖居,黄姓、黎氏等姓氏的后人筹资修建了宗族新的祠堂,供同姓后人供奉。虽然这条古巷上如今只有20多姓人家居住,但经有关专家考证,发现这里曾经居住过152姓。小小的珠玑巷,成为中国姓氏展览的大舞台。至今珠三角很多家庭幸存的家谱上,仍然可以看到珠玑巷的名字,他们把这里看作宗族的发源地。

  历史上大规模的北方人南迁入粤从秦朝开始,秦皇两次派大军向南进军,平定了南越,把岭南第一次归属于中央版图之下。南征的很多秦兵就在当地留守落户,后来为了解决这部分人的婚姻,秦皇又发派了1.5万名女子,这就成为岭南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其中一部分人留在今天的南雄珠玑巷附近。

  公元716年开凿大庾岭之后,只需骑马行45公里陆路,就可以从长江水系转入浈江,进入珠江水系,“马背九十里,坐而致万里”,经过大庾岭的陆路成为南北交通最便捷的途径,自此粤北开发落后粤西的局面一下子得到改观。唐玄宗天宝年间,韶州以及所管辖的六县(南雄、始兴、曲江、乐昌、翁源、仁化)户数达到3.1万户,绝对数虽然比广州的4.2万户少,但人口密度远远超过了广州。以后虽然由于战乱人口有时骤减,总是在很短时间内恢复,显然是大量移民涌入的结果。

为什么大量移民会迁入这条古巷安家落户?研究珠玑巷的专家曾祥委认为:唐末开始的战乱、农民起义,以及后来的五代纷扰,中原不时处于战乱中心,而粤北这块地方却幸运地成为“避风处”,风平浪静地躲过大劫,相对平和安定,加上繁荣的商贸,可以开垦的荒地,如同绿洲般吸引周围难民。到了南宋末年,大批难民入迁南雄,迁入珠玑巷的人数达到高潮。

迁出

  如果没有大量人口的迁出,珠玑巷不会被众多散居海内外的人当作桑梓之地。由于中原战乱,北方人大举南下,迁入珠玑巷。无独有偶,也正是由于后来的战争,珠玑巷每每受劫,甚至处在战争中心。为了躲避战乱,珠玑巷人不得不再次南迁,进入珠三角等地。

  从今日的珠玑巷南门进去不到百米,便能看到一座石塔,当地人称它贵妃塔,并相信这是由于胡妃而引起了一段南迁传说,有人也把这一传说称为胡妃之祸。

  相传南宋度宗咸淳年间,胡妃因为奸臣贾似道陷害被逐出宫,流落江湖,走到钱塘江畔恰遇珠玑巷商人黄贮万,两人定下终生之事,回到珠玑巷生活,事隔多年家仆对黄贮万不满,到官府告发。朝廷诏令血洗珠玑巷,捉拿胡妃问罪,众乡邻为逃胡妃之祸,大批南迁。胡妃为了不牵连四乡居民,投井自尽,后人为纪念她在井上放上石塔。

  胡妃之祸引发珠玑巷居民大举南迁只是一个民间传说,给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平添一丝人情味而已。真正的珠玑巷先民的大举南迁发生过3次,分别发生在南宋末年、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时局动荡之时。

  南宋末年的珠玑巷移民,是岭南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宋末,元军从大庾岭进入广东,遭到福建、江西、广东军民反抗,南雄等地正好处在战区中心,双方互相争夺,战争惨烈。在多年的战乱之中,处在交通要道上的珠玑居民和附近村民走避一空,几乎倾巢南下。珠玑巷居民南迁,沿水路最为方便,一路而下到清远,继续下行,经过三水可以到达南海、新会、中山等地。

  有关专家估计,在宋朝,直接由珠玑巷和附近58村迁出的人口将近10万,这样空前集中的南迁在南海九江傅氏族谱上可以找到记载:逃难的人太多,沿河没有船,只好砍木结筏顺水漂下,到了连州码头边,约有1万多人停靠在河边歇息,不料夜晚狂风大作,潮水猛涨,木头绑起来的船不能抵挡,纷纷散开,淹死的人难以数计,满江都是哭泣的声音。

  宋朝以后,元明清三朝,珠玑巷仍然不断有居民南迁珠江三角洲。一些专家认为,数朝来迁出珠玑巷的先民共达数十万之多,现今珠江三角洲许多家族都称来自珠玑巷,并非虚言。

  珠玑巷先民南迁珠三角后,由于他们当中不少来自中原地区的官绅和读书人家,家学渊源,不但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而且提升了岭南教育水平,珠玑后裔建立的书院更是在全国出名,使广东书院在全国鼎盛一时。

曾祥委等专家认为:珠玑巷移民后裔约占今天广府民系的60%以上,大约有2000多万人(对此数据专家莫衷一是,也有估计人数达4000万),在珠三角一些后裔分布的高密区,珠玑后人占到了80%以上。由于珠江三角洲和附近地区是我国主要的侨乡,因而珠玑巷也成为侨居世界各地华侨华人的祖籍地之一,事实上近年来已经有不少海外人士来到珠玑巷寻宗认祖。

幸与不幸

  千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今日,踩在珠玑巷1500米长、4米多宽的鹅卵石路上,令人感喟这条自唐起就扼交通要道、终日车水马龙的古巷,现时几乎被现代文明遗忘。

  据历史记载,珠玑巷西侧的小巷打铁生意兴隆,炼铁炉林立,有铁炉巷之称。从宋末年间直到民国初期,一直兴隆不衰的打铁行当见证了珠玑巷的长盛不衰,繁华时店铺过千家,“南来车马北来船,十部梨园歌吹尽”。然而,这个代表传统农业社会的行当在今天终于难以为继、日薄西山,与珠玑巷这处繁荣了上千年的古道一同渐渐老去。如今走在珠玑巷,已无法再寻到一个铁铺,最后的一个铁匠已在两年前卖掉了所有的家当,正式歇业。在珠玑巷边的珠玑镇上,一位卢铁匠仍在坚持着,他已经是整个镇上的最后几位铁匠了。“打铁的行当已经过时了。”卢铁匠说,“照这样下去,不用10年这个行当就会在珠玑巷消失。”

  代表传统农业的铁匠行当在现代社会里已经趋向没落,在消逝前苟延残喘着,这一行业的变迁正折射出珠玑巷的发展轨迹:

最初的原始农业社会中,随着大庾岭古道的开辟,珠玑巷吸纳了很多外来人定居,南来北往的过客带旺了商业,酒肆林立,客栈繁多,珠玑巷逐渐演变为一个商业重镇,一群人依靠交通带来的优势摆脱了耕种的农业生活。

  尔后,随着几次珠玑居民的大举南迁,随着被别的交通要道绕过,珠玑巷的商业失去了依存的母体,成为无源之水,商业逐渐萎缩,珠玑巷的人们又恢复了农业社会的耕作。直至今日,大部分的珠玑巷后人仍然依赖种田为生。

  和其他不发达的地方一样,珠玑巷人把子女送到外边去读书,年轻人多会选择离开,去珠三角打工,巷子里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古巷里,几个小贩熟练地加工着手工卷烟,当街摆卖,但这些以前著名的手工卷烟已经少有游客问津了,就连当地有名的南雄卷烟厂也被其他厂家合并了。

成也交通,败也交通。旧时的珠玑巷扼交通要道,南来北往过客如云,故昌盛一时;今日则被现时的交通要道抛弃,公路绕巷而行,一度繁华的珠玑巷逐渐与现代文明脱节。所幸也正因此,珠玑巷才得以在泥石铲车飞扬的尘土中保全了原貌,留下令人凭吊的古巷,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使它重添活力,开始复兴。(黎健明据《南方日报》景小华文章《千年风流珠玑巷》及相关报道改写)

 

 

摘自:香港黎氏宗亲会会刊,原创作者:黎健明,编辑:黎健明,核稿:黎健明,勘误:黎国强(联系电话13728886039)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慧仙15999626778

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慧仙15999626778,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