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家黎庶昌
2017-10-08 04:08:21 来源:黎氏宗谱探微群 审核: 打印 转发 字号:T
原来,黎庶昌和郑珍(字子尹)是老表,黎庶昌的交亲黎凯是郑珍和黎庶昌虽辈份相等,可年龄相差31岁。因此,幼小时的黎庶昌曾以表兄郑珍为师,对老师的为人,治学,喜好以及对茅台酒的爱好都很了解,尤其是对老师的诗文,更是酷爱。乃至他出使西洋,东渡日本,回家探亲时,也要阅读郑珍的作品。郑珍与莫友芝合篡的被称为天下第一府志的《遵义府志》,从草稿到成书,他都曾详细阅读,书中提到茅台镇和茅台美酒,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黎庶昌在日本担任大使期间,很想用家乡茅台美酒招待贵宾,联络友谊,但苦于路途遥远,不便运送,未能实现。这次黎庶昌回到故乡,是因母新三年前病逝于上海,他卸职返国守灵;三年后黎庶昌缟服入京复命之后,以得再度出使日本。在重返东京前,他特派专人前往茅台镇,购买了一批茅台回沙老窖,打算将这批酒带到日本。黎庶昌年青时以贡生的身份,应乍上的召书,陈述国家兴革的十五件大事,由于切中时弊而被皇上赏识,分发江苏,在曾国藩手下任职。后来被派驻日斯巴尼亚(今西班牙)任参赞,在其首都马以德里驻了两年多,因公务经常前往德、意、奥、比利时、瑞士诸国,对其科学技术的发展,民主共和的兴盛及其先进思想,作了认真的考察,写成《西洋杂志》八卷,计十四万余言,向国人详细介绍西洋各国实况,因顺应当时历史潮流而深受国内外有识之士好评。
由于黎庶昌具有外交才能,清政府特赏他二品顶戴,晋升道员,出使日本钦差大臣。当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国势日强,在军事上制定了征服全世界的狂妄计划;在外交上则横行霸道,当然不会把中国放在眼里。黎庶昌目睹这一切,心中自难平静,他想,我堂堂正正一个中国驻日大臣,岂能在小小东洋有失大国之尊。但又再三考虑,“以天下为量者不计细耻,以四海为任者不顾细节”。于是遇采取主动,不屈不挠,不卑不亢地与之周旋斗争。上溯历史,中国与日本一向“同文同伦”,黎庶昌据此积极开展非官方的民间友好活动,广交社会名流,联络情感,增进友谊。暇日诗酒唱酬,推心置腹。故日本友人岛田重礼曾着文说:“黎君公务之余,广与绅学士,骚人墨客交,每春秋佳日,选胜张宴,献酬唱和,以摅雅怀,而合欢心,一时传为佳话。”著名文人浅四常赞誉黎庶昌大使:“可谓全才之君子矣!”其品行道德,深得日本朝野的钦佩和推崇。由于个人声望的提高,中国使节所受礼遇,大大得到提高。据说,这次黎庶昌带回沙茅台到东京后,便在芝山红叶饭馆用此酒设宴招待日本人,日本人发现这是一种特殊香味,浓郁而不干焦,飘香历久不散,饮后空杯留香不绝的好酒,都情不自禁地赞扬。
黎庶昌不仅是一位很有才干的外交官,更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诗人,史学家,散文家。他一向重视学术,因见我国历代散佚的古籍佚的古籍在日本各地藩族收藏甚丰,便于出使日本之次年起着手搜集,得国内已逸的唐宋以来古籍二十六种,汇刻为《古逸从书》二百卷,其刻印之精美,超越前古,一时震动海内外学术界,被誉为近代丛书之冠。由于黎庶昌在日本卓越的外交表现,除受清政府嘉奖外,还受到日本天皇特赐一枚一等旭绶章,以表彰他在日本的功绩,为国人争了光,当黎庶昌任职期满,要回国的前斗年,“饯别宴会无虚日,惜别祝颂之词数以百计启程之日送行者盈途塞港,情谊涤笃者竟追饯至数百里外。”(引自黄万机着《沙滩文化》)西洋各国使节见此情景,无不称羡,认为这是东京设立外交使馆以来,使工臣归国所绝无仅有的盛况。黎庶昌以诗文和酒在日本广交友人,增进情谊,客观上也使茅台酒在日本赢得了声誉,为茅台酒走向世界打下了基础。
摘自:黎氏宗谱探微群,原创作者:不详,编辑:黎志宙,核稿:黎恒曦,勘误:黎国强(联系电话13728886039)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慧仙15999626778,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开发13613024963 ;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