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两千多年前的姓氏——黎

2017-10-07 03:44:19   来源:黎依霖 审核:黎国强       打印  转发  字号:T

 

联谊会创会会长黎子流说:“小时候就听父亲说,我们黎氏和许多姓氏的后人,都是数百年前从珠玑巷迁过来的后裔,到我为止是黎氏第19代。有族谱为证……”我们今天来谈谈黎氏的南迁历史吧!

1

姓氏起源

考我黎氏,源远流长,始于公元前2700年,轩辕黄帝之后。帝窖时代,共工氏作乱,时至黎为北正之官,其弟吴回官任祝融火正之职,兄弟二人齐心平定共工氏,功状昭显,封功食邑于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昭公十七年说:郑,祝融之墟也。’”《左传》后人又称祝融氏,祝融氏世昌就基于此。雩黎以后改姓黎,及后封黎阳国。黎国子孙就始以国为姓。

 

2

迁徙分布

黎氏早期发源地当是今山西黎城县东北一带,即春秋时黎国都城所在地。早在战国时期,黎姓西入陕西,东向山东、河北,南徙江苏、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并由陕西西延至江两。

魏晋南北朝时期,迫于北方战乱,黎姓族人大批南迁。南方黎姓随之昌盛起来,黎姓更广泛地分布于南、北各个区域,并向河南洛阳扩展。

明崇祯年间(1628—1644)的《东莞县志》载,黎氏先世居虔州。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黎董孙任官于南雄,宦游人广,卜居莞城东郊上士冈。

一脉黎姓族人从江西南昌宁都东韶迁往南雄珠玑巷,遂定居,而在东韶的《黎氏族谱》中有景成公南迁南雄之说。香港黎氏会刊中也记载过把景成公视为南雄宗。

南宋开禧元年0205年),元兵大举南侵,为避战乱,珠玑巷居民以罗贵为首,共33姓、97人(户),于农历正月初五,联名禀告当时南雄府始兴县,以避天灾地劫、辟地谋生为由,恳请南迁,经始兴县知县严统化、南雄知府钟文达批准,罗贵等97人(户)于316日持南雄知府批文携眷南行,于20日到达顺德大良,新会冈州等地,其后再逐渐向广东其它地方迁徙。

珠玑巷南迁97人(户)中,黎姓有6人(户),为黎礼昭,黎元蒲、黎仁杰、黎文达、黎圣贤、黎成功等。

1992年《新兴县志》记载,珠玑巷居民33姓、97人(户)结伙经北江水路至顺德登陆居住,其后有部分人来到新兴定居。据黎慈博为《珠玑巷居民南迁记》记载,南海县(今南海市)三江司金紫堡黎边乡黎族始祖应韶,字期化,号云从,宋大理填充评事,敕授宣都郎,原居开封,在靖康年间(1126—1127年) 迁南雄珠玑巷。

南海西樵《黎氏族谱》记载,宋咸淳十年(1274年)春未初,山溪涨,珠玑巷居民共扎竹排逃生,直下连洲水口,各散其居,于明洪武己酉年(1369年) 齐至南海。洪武甲戌年(1394年)十月十五日,西樵村始祖仕通偕夫人李氏带八子〔祖圣、祖贤、祖豪、祖杰、祖廉、祖能、祖勤,祖俭)同到西樵,分居各处。

古往今来,凡事都曲折离奇,黎氏先祖几经周折迁徙于珠江三角洲(广州石井),在珠江口内一带捕鱼为生。

先祖生四子,长子泰昌、次子泰胜、三子泰兴、四子泰旺。其中三兄弟失去音信,唯次子泰胜,与郑氏生两子,长子英富、次子金带在珠江口内一带捕鱼为生。

某天黄昏夕阳西落,炊烟徐徐升起,因不知烧的是香木,后觉满天飘香。但因燃柴祸起,惊动了官府。官府即刻派兵査访是何原因。黎氏祖先忠厚老实,闻信,不知是祸是福,怕惹是非,即连夜起程逃离珠江口内,直径水路北上。行数月〈清光绪九年)来到南雄借村定居,继以捕鱼度日,后以水运运输谋生,至今百余年。现部分后裔居住借村,大部分在水运公司工作。至今,借村还保存有黎氏旧宗祠的建筑。

黎氏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其间东迁西徙,子孙繁衍于天下,早期又多迁徙到江西、吉安、南康、湖南等地,后又由江西、湖南一带跨越大庾岭进入粤北广东南雄珠玑巷。宋末,为避战乱,有胡妃失踪事件,使族人前后分批迁徙到整个广东省及海内外。树有根,水有源,人各有姓,姓各有族,探流溯源海内外黎氏子孙,同出一族。

 

3

郡名堂号及姓氏祠堂

查我黎氏北正弧下世表,尧舜夏商时期,黎姓子孙都能世修其政,历五十余世或封侯伯将军或官冢宰宇令。进代相传,任贡用能,固守疆土,承先人之遗业,光前启后,但世远年湮,难以尽录。及至春秋时代,商纣无道,致劳西伯兴兵,而黎氏子孙拥护除暴,周武灭纣,黎氏仍封于新郑,官升侯爵。战国时代〈403—221年),列国争雄,新郑被赵国吞并,黎氏子孙退居郑州(时郑州为赵国帝都),京兆郡从此而起。

 

4

字辈

广州石井迁徙南雄借村字辈:

泰英雄广明,庆上万载清。家祥云端献,翰学锦绣文。

 

5

附录

南海《黎氏家谱,序》

我族艺林公昆弟八人,自宋成淳年间,奉其母李太安人宅居樵山之西,迄今二十余传矣。瓜帙绵长,椒柳繁衍,樵内称巨姓焉。然祖宗功德以及昭穆尊卑,大率口耳相授受,而图牒阙如诚憾事也。族人祺敷君隐于吏,公余之暇,手编家谱问序于余,余适本邑中掌堂教席,学务殷繁,久未有以应,窃惟古者谱系之书。天子曰帝系,诸侯曰世本,而通上下,言均谓之谱,谱者普也,所以重本支著族姓,历百世而不淆者也。所以美人偏厚风俗,持名教于下坠者也。唐宋以来,贤士大夫递有撰述,其时,百家之谱皆得登进于朝堂辉映乎,典册而或称家牒、或称家史、或称家志。如唐志,裴守真撰《裴氏家牒》,刘子元撰《刘氏家史》,卢藏用撰一《范阳家志》,虽命名各殊而纪世彰教之意,则一故家族之有谱,与朝廷之有史,隐相表里,典至重也,义至深也。兹编所纪,就其亲者近者书之,而疏远概未之,及是一家之谱,非合族之谱也。虽然,古人有行之者矣,昔苏老泉撰《苏氏谱》止录本支四世,而令族人各自为谱,谓各详其宗合之,则至于无穷祺敷君之著。是编与《苏氏谱》例吻合,则一家之谱,其即合族之谱之萌芽也。与欤承鎏则鲁才疏未谙谱学,常读明季顺德黎君景义辑著桃源《黎氏宗书》,叙重黎之裔,事实表见不虚。近又南海朱征君次琦辑著九江《朱氏家谱》,征引鸿博义例精严,可为世法。且朱氏与黎氏同出帝颛顼高阳后,其辩黎氏得姓之由及南雄珠玑迁徙之故,甚悉不眩于俗谈。因撮录之述黎氏源流一篇, 以借参考。他日子姓中有辑族谱者乎,亦千虑一得之贡也,书以归之。……

时宣统三年辛亥秋重阳越二日,戊子科举人拣撰知县二十传孙承鎏序于樵山西之草堂。

(摘自南海《黎民家谱》誊抄本,馆藏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

新会南溪村《黎氏族谱,序》

猗欤黎氏以禄仕开基,上宠王恩光百代,为南昌望族。既而请臣宠异,驰驱皇路,宣职南雄郡府,因官备藉,遂居于雄之敬宗巷。愉怡其羡,弘扩升迁,黎氏所由始也。继而支派多出,各籍分居,于是古岗遂有清溪之黎,次蔓引矣,葳其蕤陈,献章庶几可追。易日积善余庆,直其然乎。以黎请巨致济吉士,扬明继起,此兆贻谋燕翼,仁人孝子,所仰追厥美者欤。乃先生取所传之鼎,祖上宗德之隆,存而修饰之。支派罔紊,昭穆了然,瓜瓞而麟趾,迭庆莫不于兹永赖矣。

时明成化十三年岁次丁酉夏五月赐进士及第翰林院修撰永丰罗伦拜撰。

 

 

摘自:网络,原创作者:不详,编辑:黎安新,核稿:黎恒曦,勘误:黎国强(联系电话13728886039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慧仙15999626778,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慧仙15999626778,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