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人才辈出的黎屋巷

2020-05-26 10:22:53   来源:黎子龙 审核:黎国强       打印  转发  字号:T

WechatIMG2.jpeg

位于梅江区凌风路南门孔庙侧的黎屋巷京兆堂,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围龙屋。它建于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距今已有400多年。据说,当年黎氏祖公黎引台公在孔子庙任职,他看到黎屋巷有一块地皮十分好,便买下来做围龙屋,三堂二横一围。

400多年来,黎屋巷人才辈出,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明清出了七位举人(都在外地做官)、一位女诗人黎玉珍。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黎伯通考上秀才,后在日本高等师范大学读书,毕业后在梅州中学担任第三任校长。他的父亲黎云侪,清优贡生,办一间务本小学,后合股办一间务本中学,任董事长,后来学校由省政府接管,改梅州中学。1911年到1949年,黎屋巷出了11位大学生,多是博士,还有院士。1949年到1965年考上大学的有27位,毕业后分配到全国各地,大部分是专家、教授、主任医师。20世纪50年代,笔者五兄弟姐妹,都考上了医学院,做了医生,现在大都是教授、主任医师。

黎屋巷京兆堂后裔,一半下南洋(著名侨贤黎次珊先生便出自黎屋巷,其父在道前街买地皮建了新黎屋);一半在国内,读书求出路。

笔者的曾祖父黎惠谦是清朝优贡生,经常和黄遵宪共同研究诗词;笔者的祖父黎茂迁,亦为优贡生,经常和黄遵宪联系,研究诗词,由黄遵宪推荐介绍到东山书院教语文,教学生写七律诗,推荐担任梅州梅水诗第三次编修的主编,1915年调到务本中学教语文,教学生写七律诗和隶体字。他的学生林凤鸣(即林风眠)住林家祠,隔我家三十米,经常带同学来我家找祖父,教他写隶体字,林凤鸣送三张国画,一张荷花,一张老虎,“文化大革命”时没有保管好;他的同学用苗竹筒雕刻的隶体字送给祖父,现我们送给林风眠纪念馆。

我的祖父有四个儿子,他于1924年病逝,那时我父亲24岁,大叔叔14岁,二叔10岁,三叔7岁。三位叔叔由我父亲带大,那时我父亲在城内小学教书及卖眼药水维持生活。一位叔叔是黎尚豪,考入中山大学生物系,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读书生活靠奖学金;一位叔叔是黎尚权,考入中山医学院,后在附属医院工作,成绩好被保送到德国留学,研究人类血型,1939年成为医学博士;一位叔叔是黎尚任,考入中山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分配到植物研究所,后安排到泰国炼油厂,在外国获得博士学位。

我父亲自1930年到1950年在梅州中学、县立中学、华光中学教书及做校医,每天跑腿三间学堂,十分辛苦,1950年退出学校,转到金山卫生院南门卫生院,做眼科中医生,每天五十多位病人,79岁才退休。

老屋后来没有人住了,都搬到外边买房子住。眼见风风雨雨几百年的老屋快倒塌了,为了更好地发扬祖先艰苦创业,勇于进取的精神,彰显文化之乡风采,激励后辈为祖国为家乡作出积极贡献,黎氏宗亲们自愿出钱维修,现已修好了。

WechatIMG4.jpeg

新中国成立后至1965年,黎屋巷京兆堂后人考上大学的名单。


资料来源:梅州日报--客都文谭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慧仙15999626778,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