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蒙山小步黎氏古祠堂

2020-01-06 09:13:27   来源:黎子龙 审核:黎勇       打印  转发  字号:T

WechatIMG2477.jpeg

WechatIMG15.jpeg

由新喻递步迁蒙山小步始祖十二世祖讳秀伯公开基以来,代有闻人。

我们来到古村,古祠是村庄的中心,也是村庄的灵魂。看村落,首先要

看古祠,这里汇聚了古村的文明。古祠的建造,是汇全村先人的智慧,聚全村的财力建造起来的。

WechatIMG16.jpeg

WechatIMG17.jpeg

戏台面对一个天井,这个天井比较特殊,就是比较长,六柱四跨度。过去请戏班子来村里唱戏是重要的精神文化生活,村里的老老少少搬着长凳,占据有利位置,挤在祠堂内,让祖先一起观看大戏。

这是前厅天花板上的藻井,犹如一顶圆形草帽,挂在头上。藻井正中央的莲花周围的花瓣已脱落,外围的弧形木条掉落了几根。

WechatIMG20.jpeg

天井左侧的走廊与右侧的走廊对比,显然地面上的青苔要少许多。这是古祠的地势比外面的低,南方充沛的雨水,内部的水较排出,再加上外面的水渗进来,造成现在这种局面。

WechatIMG21.jpeg

走廊潮湿的地面长满青苔,还有立柱下是巨石做基石,要不然,立柱早被腐蚀料掉。古祠因时间存在几百年,立柱上大的黑洞,是虫子长时间造成的。

WechatIMG22.jpeg

巨大的立柱,树立在这里几百年,中空树基,显示出了年代的久远。这是哪种虫子所为?有没有防治的办法呢?难道就让它继续被虫所侵蚀吗?

WechatIMG23.jpeg

老建筑,内部主要由木料建造起来,最怕就是雨水的侵蚀。基石上长出青苔,一旁的护柱上也长了青苔,这是潮湿,这在过去是不可能出现的现象。原因就在于,新农村建设后,老房屋拆毁了,外面的地基垫高了。加上村庄规划时,没有在祠堂的四周修改排水沟,导致古祠地势低洼形成这种潮湿的局面。

WechatIMG24.jpeg

看到这根粉虫侵蚀过的立柱,真有些担心起来。当看到有人在古祠中,帮助修缮时,心中稍许有些安慰。

WechatIMG25.jpeg

这里可是你们祖先灵魂安放的地方。千万别要拆旧建新,新的祠堂就失去了文物价值了。”

祠堂不应该消失 ,我们不仅要对时代负责,也应对后人负责, 还应对逝去的先辈负责,我们应该是继承人,有守护的职责。珍重祖先,尊重家乡,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中国人必须有根。

通过祠堂,先人之灵得以安身,后辈小生能借此缅怀瞻仰,后而奋进。

世世代代的荣辱与共不能忘,祖祖辈辈的优良传统不能丢。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秉承中华文化传统,尽自己微弱的力量,让祠堂传给子子孙孙。

WechatIMG26.jpeg

古祠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以前只有两进,前厅和这个长天井是后来加上去的。祖堂曾经火烧后再经过加盖起来的,因为没有粗大的立柱,改成了砌砖柱。

祖堂是建造在一口池塘上。基祖公看到池塘内有两条红鲤鱼,抽干水来后不见,放满水后,两条红鲤鱼又游出来,再抽干水,红鲤鱼又不见了。基祖公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把祠堂修建在池塘上。

WechatIMG27.jpeg

过去,古祠中有三四十片匾,全部在“破四旧”时烧毁了。大门口上挂的是“状元及第”,两边侧门上也挂有匾。具体是什么,他们也记不清楚了。在这里横梁上,都挂满了匾。中厅正中间横梁上有匾,我是问他们写着什么,有一个老人说了,但他不认识字,我再问了其他几个人,一个字一个字确认,大概是“黄堂别架”。“黄堂别架”是什么意思,他们不知,我更不得而知。村民记得有一块匾上写的是”父子名京“。我问这对父子叫什么?他们也不知道。

黎凤和黎龙就是我们村的,他们是兄弟,同父异母兄弟。古祠中曾经有几块进士匾,其中就有他们兄弟俩的。在祠堂下面有一幢房子,门楣上写着”绣衣坊“,就是黎凤黎龙兄弟建造放绸缎衣服的地方。

WechatIMG38.jpeg

过去在腊月二十四,祠堂写对联贴对联,全村的学子沿着正在维修的这个天井转圈,一位老先生带读基祖公的功德,学子们一起跟读。我问现在还有这种传统么?早就没有了。可惜了,现在这种传统丢失。

祠堂也是一种仪式。祭祀的香火味总是常年不断,长辈们在弥漫的香火中祈祷祖先保佑家族兴旺,同时也不忘教育孩子们要感恩思孝、端行修德。

祠堂里最厚重的,当属那一个个让人警醒的大字:

敦、笃、雍、崇、务、孝、伦、淳、睦、思、德、忠、本、善、义等。

仁义道德,忠孝廉节,一句句从祖先流传下来的道德训诫通过祠堂流传了下来,教导着子子孙孙时时不要忘记做人的根本,事事都要用“德”规范自。

仁义道德忠孝廉节

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祠堂有着多层次的象征意味。

祠堂是生活。许多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孩童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一边蹦跳玩耍,一边时不时好奇仰望端坐在神龛上的祖宗牌位。

祠堂还象征着家。祠堂的木门、梁柱所散发出的木香,悠长绵延而又内敛深沉,是亲人和乡邻的气息,是属于“家”的印记。

在这个老旧破的古祠中,看到村民们正在维修,为古祠延续生命,为黎家人感到庆幸。虽然不能做到修旧如旧,但可以保住不被风雨侵蚀,这就是一种功德。祖先的灵魂在此可以得到安息。

然而,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和小孩子来说,祠堂是个越来越陌生的地方了。因为祠堂文化遭受过严重破坏。

宗祠曾因被定为“反动”象征,而纷纷遭遇拆除。

虽然现在大批祠堂又被重新立了起来,修缮翻新后重放异彩,再显光辉。然而在现代化的洪流下, 年轻人日渐流向都市,日渐对祠堂感到生疏。

可以说,每一座祠堂背后都有一批虔诚执着守望的老人,每一条通往祠堂的路上都有无数双注视的眼睛。很多祠堂里,“族规”“家训”又堂堂正正地上了墙,多有劝诫,为后人遵循。还有些祠堂也渐渐恢复了以前的众多功能:聚会、议事、倡学、教化等等。祠堂文化日渐发扬光大,实在可喜

通过祠堂,后代都能寻找到我们的根,都能看到自己的“胎记”。

祠堂是存放我们乡愁的陈列馆,也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栖息地。

祠堂,意味着传承。

祠堂,往往建在风水宝地上。

背后必需要有“靠山”作为屏障,四周往往有参天古树簇拥,周围是同姓人家聚居而成的血缘村落。

走进祠堂,仿佛能感觉到先人的一切:他们的家常话、他们的脚步声、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他们的心跳呼吸,都散布在这像家一样的祠堂中。

WechatIMG54.jpeg

就是上高县蒙山镇小下村,“状元及第”是指南宋未年状元黎立武(新喻鹄山递步人),蒙山黎姓都是递步迁来,明代黎凤黎龙兄弟都是进士,都任过广西按察副使,黎凤儿子黎天监娶了严嵩二女儿。当年小下祠堂对面风水也非同一般,一支清水从蒙山上流下来,祠堂对面晒谷坪似磨盘,周围是池塘,称谓“清水推磨转,代代出好汉!

WechatIMG39.jpeg

WechatIMG40.jpeg

WechatIMG41.jpeg

WechatIMG42.jpeg

WechatIMG43.jpeg

WechatIMG44.jpeg

WechatIMG45.jpeg

WechatIMG46.jpeg

WechatIMG47.jpeg

WechatIMG48.jpeg

WechatIMG49.jpeg

WechatIMG50.jpeg


资料来源:黎氏埴公文化网

WechatIMG2474.jpeg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慧仙15999626778,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