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临深,我对古久黎史几个问题的再认识

2019-12-26 02:45:29   来源:黎子龙 审核:黎勇       打印  转发  字号:T

WechatIMG2476.jpeg

履薄临深,我对古久黎史几个问题的再认识

   

   一、西伯戡黎事件

    

    其列为第一,一是因为 发生在信史阶段,有大量经典文献记载评述,如《尚书》《史记》《竹书纪年》《皇王大纪》和《耆夜》等等,有史为证;二是我认为它是上启黎国源头,下续黎氏源流,是黎氏人文起源的重要线索之一。该事件争论的焦点还是那几个:a. 周文王是否戡过黎?b. 戡黎究竟有几次?c. 商时有两个黎国,周戡的是哪一个?其余黎的国都在何地,国君姓什么等。

    我在2017年曾不知轻重写过一篇拙文,《古黎国神秘的面纱在一点点掀开》,现在来看,除了当时黎的国都有误以及戡黎时间不准确外,其他大致还是符合史实的,即周文王父子都戡过黎,确有两次戡黎。区别仅为,文王的“戡”,义作打败或战胜解;而武王之“戡”,则是剿灭并占领了。

    据宋代胡宏《皇王大纪》记载,文王羑里获釋并享专征权后,又活七年办了七件大事,其中伐黎约在四至五年?文王委任的伐黎主将叫南宫适(读括,系文王四友之一。身历文、武、成、康四朝,封爵曾侯,国号随,在今湖北随县,是前些年曾侯乙墓出土轰动世界的曾侯编钟之随国始君,也是曾姓的得姓始祖)。第一次戡黎虽争议很大,但规模和动静并不大,南宫乘黎不备,以长途奔袭一举攻下黎国都城,并俘虏黎国及前来救援的邘国国君,然处置方式却出人意料,很有讲究:“迁邘侯于翟,免黎侯归国自省”。伐黎已经进入商王畿,这样重大的行动及处置肯定是文王的决策,符合周翦商的大政方针 ,即随着双方实力的消长,有意识对商纣进行军事试探及实战演习,敲山震虎。(倒是祖伊读懂了文王发出的翦商信号,急忙赶回朝歌劝谏,纣王不纳)。对黎则取策反策略,意图建立灭商统一战线(因黎国所处战略位置太重要!)由于黎国君是商汤子姓后裔,终究摆不脱与宗主国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武王在伐商前三年?派毕公高父子率大军再次戡黎。二次戡黎事关灭商成败,故以剿灭并长期占领黎地为目的了。战争之残酷惨烈可想而知,古籍描写:周军所过之处,血流飘杵!黎国军民虽经浴血抗争,终因双方国力不在一个层级,实力悬殊之下,黎国全境(除潞国疆土外)被占领,存世六百年余年的商代黎国被周戡灭。两次戡黎地望均在古上党,国都在今长治西南的羊头岭。从南宫一次奇袭便轻易攻下都城,和邘国来援的路线距离,以及当地府县志记载可辅证以上情况。至于戡黎的时间,因夏商周断代工程给出的时间不确切,故两次戡黎的时间亦不会准确。

    

二,黎氏起源及源流

    

    根据西伯戡黎发掘的众多史料,黎氏氏族的人文起源已经前推到了神农氏农耕文明时期;黎国作为华夏部落最早建立的上古所国“伊耆国”,建国时间已上溯到炎帝时代。如果说人类四大文明今天唯有华夏文明硕果仅存,那么,与悠久华夏文明同生共长、从未缺席的黎氏文明,其探索与发现,也便具有了人类起源发展的重要而深远意义!

    由于黎史太过古老及现有史料的极度匮乏,更主要是华夏文明史严重的断代现象。,目前黎氏文明探讨领域,许多问题尚未解释清楚,只有等待今后的考古发现来逐步解答、纠错并作出定论。在《黎氏探源之我见》一文中,我引用若干经典文献,对黎氏的起源与来源作了初步论证,隐忧的是,偌多经典记载的黎氏由来,大多建立在“耆黎通假”基点上,倘若这个基础理论不成立或站不住,不仅黎史要改写,甚至华夏历史都得改写。

    近年来,随着黎史研究的深入,百度对黎氏的解读也丰富起来,比如黎氏的源流,其列出的四条:一是出自黎国的后裔;二是出自帝尧的后裔;三是九黎的后裔;四是少数民族改姓,大抵是不错的。当然还有其它渠道获得姓氏的,如春秋齐国大夫黎弥(黎鉏)以封邑为氏;有以父祖名字或官职取姓的,或有君主賜姓的,还有奴隶得姓的,等等,但都形不成规模和主流,黎氏主要源流还是上面这四种来源。此问题因本族认同度较高,就不狗尾续貂了。

   

三,黎氏得姓始祖冒昧谈

    

    这是目前本族争论、分歧最大最激烈的问题。倘有怀疑否定几千年来黎氏谱记和口口相传形成的得姓始祖如北正黎、祝融、黎阳、丰舒、祖伊这一串闪光的名字,用句不恰当的比喻,情景好比捅了马蜂窝!

    我们都知道,姓氏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远古原始人类没有姓氏概念;上古商周时期,姓氏文化有了长足进展,但奴隶社会姓氏是国君和贵族专享的文明,奴隶们是不能有姓的; 而氏,连做梦都不配 ,那是要封地封国给王亲贵胄的!即所谓裂土封侯吧。黎氏得姓主流系以国为姓,大多是在国难时逃亡中形成。作一个形象比喻,如说蒙古族是一个在马背上形成的民族,黎氏则是一个在不断迁徙中融合形成的氏族。商代上党黎国被戡灭,会诞生一部分以国为姓的早期黎氏;山东黎国在商中期被灭,也可能产生少部分的黎氏(因商时以国为姓不是宗法,而是自发);春秋中赤狄潞国侵占黎地也会有黎姓产生,而大量的、成规模的黎姓出现,应该是在春秋末期晋国吞并黎国之后,尤其是接踵而至的七国争霸的战国乱世,失国的黎民为躲避战乱,不断向东、向西、向南迁徙,山西黎氏应该在这一轮大迁徙中形成。可见,周封黎国应该是黎氏主流形成的源头或摇篮。那么,武王所封的黎国始君到底是谁之后呢?

    我曾以《吕氏春秋.慎大览》记载的武王进朝歌,未下轿即封黄帝之后于铸,帝尧之后于黎,帝舜之后于陈,便认为周封黎国国君是尧之后,姓伊祁氏,然而,久远的黎史实在是变幻莫测的迷宫!很快,新的资料出现就颠复了我的认知。

    周朝建立初期,为了维护巩固统治,采取“封邦建国”办法(封建制)。武王和周公先后分封71个诸侯国,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分封对象一是宗室,二是功臣,三是贵族;诸侯国君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71个诸侯国中,封公爵的只有七个:蓟,焦,祝,陈,杞,宋,虢。除虢国是文王之弟虢仲系推恩封公外,其余六个都是托祖宗先帝之福。蓟国始君是黄帝之后,姓姬氏,封地在今北京;焦国始君是炎帝神农之后,姓伊耆氏,封地在今山东嘉祥;祝国始君是帝尧之后,姓伊祁氏,封地在今山东长清一带(另一版本是尧后裔封在蓟,黄帝后裔封在祝)。其余陈国是舜之后,杞国是夏之后,宋国是汤之后。陈、杞、宋、虢四国因没有变动且与本文主题无涉不表,这里只谈蓟、祝、焦三国。

   首先,武王未下轿便封三帝之后实有其事并且兑现,但封地却有变化调整。暂不管黄帝还是尧帝之后谁封在蓟与祝,蓟国在春秋中叶已被燕国灭国;差不多同期,祝国也被齐国所灭,祝之君民以国为姓,改姓祝氏,尧裔祁姓始君便成为了祝姓得姓始祖。其次再说焦国,据巜史记》载,武王因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炎帝)伊耆氏之后于焦。焦地又有二说,一在河南陕县今之三门峡,另一在今山东嘉祥。后考证河南之焦国君系周之宗室,姓姬;山东焦国君主姓姜,才是神农伊耆氏后裔。焦国约在春秋中被陈国所灭,君民以国为姓改姓焦,于是姜姓焦国始君也就成为焦姓之得姓始祖,伊耆氏自此从历史长河里消失了!

    那末,分封到黎地的黎国始君又是谁呢?为什么一沾上黎,情况就变得复杂迷离?欲解此谜,还指靠 西伯戡黎。商代黎国是武王灭商前三年派毕公高父子剿灭的,据清华简《耆夜》透出的信息,黎被灭后,毕公高回朝复命(行饮至礼,我理解为一边宗祠禀告列祖列宗,一边胡吃海喝庆贺胜利),留长子毕伯率军驻扎黎地,其目的是待武王伐商时,一南一北两路出击,形成钳形夹攻,遮断商军北退后路。这该是文王生前与吕尚制订的翦商战略部署,殊不知牧野一战,十七万奴隶阵前倒戈,武王一天便打进朝歌,纣王鹿台自焚。胜利来得太快,快得估计连北边军队尚未出动,灭商战争就结束了。目下虽无确切史料证明是谁被封在黎地为黎君,但随着地下地上资料的不断发现,诸多方家认识在逐步趋同,并已逐渐形成共识,即灭黎主将毕公高长子毕伯(楷伯)在武王灭商后被封侯爵,成为新黎国始君,其地望就在今山西黎城。巜左传.宣公十五年》所述晋侯“屯兵稷上,以略狄土,立黎侯而还”中的黎侯,便是黎国始君的后裔;黎城出土的黎侯墓中之黎侯,如是西周晚期,应是上述晋国所立黎侯之后,都是周封黎国始君毕伯(楷侯)后裔,即西周黎国是一脉相承的关系。论证这事得需大费周章!暇以时日当与“黎氏京兆堂发微”一并探讨。这里仅谈几点浅识。

(一)上边不计篇幅列出周封七个公国,炎帝伊耆氏和帝尧伊祁氏均已改封别地,且都封为公爵,按五等封爵先王的后裔方能封公的硬件指标,黎国只是子姓商汤之诸侯国(公爵已由商嫡系微子启的宋国继承),按级别只能封侯国。这已表明尧帝和炎帝之后不可能封黎侯为国君的原因,并间接证明周封黎国始君级别只是侯,大概率是毕公之后。

(二)毕公高之显赫地位和功绩。毕公是周初仅次于周公(旦)、召公(奭)的宗室第三人,一生辅佐文、武、成、康四朝,晚年与召公同为成王的托孤(康王)重臣。武王灭商进朝歌,周公左执大鉞,毕公右执小钺,其地位之重可见一斑。周公、召公、毕公在中央贵为三公,周公长子伯禽代父封鲁国为侯,召公一子封侯燕国,毕公长子在其征服的黎国封侯亦名正言顺。事实上灭黎后毕伯一直率军驻扎在黎地,无论从商灭后之局势,论宗室之亲疏,还是灭黎之功绩,武王都不能不封其为黎侯。

(三)出土文物有铭为证。目前发见西周出土文物有黎器18件,其中一献簋铭文记载楷伯觐见周王情形,觐见必定是期待周王室早日下达封侯册命,用今话说就是跑官去了。其实黎城出土的青铜器本是至今最权威的证据,由于楷字解释似嫌单薄生硬,引起一些质疑,试以百度之解读为例:“诸家考释铭文其中有三个金文,当隶定为榜、槽,释为楷,与黎相通,楷侯即黎侯。”是否有点不容置喙味道!即令不懂古文字的,查字典左木旁上虎头的櫨(栌)、樝(楂)、櫖(思)等可否也释为楷?因西周黎国几乎不见于传世文献,其相关信息端赖已出土的考古资料,前面起源耆与黎通假,这里收尾楷与黎相通?都是专家的话语权,孤证不立,故有疑问也属正常。疑义相与析嘛,相信随着考古新发现会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的!我以为,包括黎氏得姓始祖等,都暂不作定论为宜,时间会解决一切的。

    常说,理论是正确的,现实是骨感的。西周所封的黎侯即黎国始君(姬)毕伯,应为黎氏之得姓始祖,多年信奉的始祖被否定,就象信仰被抽空一样,这个弯子一时恐难转寰。凭直觉我已然感受到许多族胞愤怒的面容和嗤之以鼻的嘘声!不得不冒犯众怒再补充几句。此前黎氏不少地方和族人皆以北正黎为得姓始祖,在下亦然。但深耕黎史,北正为颛顼高阳氏支,因诛九黎不尽被帝喾赐死,仅传下司马和程氏二姓;其弟吴回接任火正职(即祝融),传下八姓也没有黎氏;即使北正子孙以父祖名字取姓,终归是个别现象,形不成主流,上升不了黎氏得姓始祖。再说黎阳,作为人名,迄今史书无记载,无出处;作为地名,其得名实沾了黎姓之光,受益于春秋中赤潞迫逐,庄公寓卫典故。庄公寄寓之卫地,就是今天的河南浚县,当时尚无地名,只因庄公寓此,不思复国,加上诗经《式微》渲染与不径而传,遂出名了。秦汉时起名黎阳,山亦更名黎山,水亦改为黎水。不禁想起前段某公发表一文,断言西伯戡黎之地望在黎阳,可叹不知历史又不懂地理一至于斯!浚县在朝歌的东北方,周灭黎从西向东,会千里迢迢绕过商都去戡一个彼时尚无地名、亦无黎人的不毛之地!我说周有此份闲情逸致,先拿下商都再说。至于丰舒和祖伊,以前已有论证,目下尚无新发现史料纠错,就不浪费时间了。可惜丰舒了,与毕伯本是姬周一家至亲,不期遇到姬姓晋国荀林父,否则已成黎氏得姓始祖。对此尚纠结的宗亲只要能理解,那是个弱肉强食,成王败寇丛林时代,生产力低下,剩余产品极少,各部落、部族为了生存、延续种族,须无所不用其极!地总是那块地,不生也不长;人却是贪欲人,谁不想吃香喝辣?谁搞赢了,就赢家通吃。历史从来是胜者书写的,翻开先秦数千年的上古史,都是一家人一家族在折腾,窝里斗。周之姬黎,商之子黎,尧之祁黎,皆为帝喾高辛氏一支,与颛顼高阳氏支统合在中华人文初祖黄帝名下。有何区别,枝叶而已,远近而已。有道是:姬姓黎氏,国姓正宗;千秋显赫,万代光荣!既然如此,吾黎夫复何求。


   贵州黎胜奇

2019年岁未 贵阳

WechatIMG2474.jpeg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慧仙15999626778,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