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红 雷:当代儒商的宗旨与使命

2019-05-09 08:12:27   来源:黎志宙 审核:黎业伟       打印  转发  字号:T

本文为2018年8月10日黎红雷教授在马来西亚“一带一路与儒商文化”国际儒商论坛上发表的主题演讲。

摘要:当代儒商的宗旨是“道创财富,德济天下”,使命是“以儒促商,以商兴儒”。所谓“道创财富”,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儒商就是商界的“君子”,其职责就是运用儒家商道智慧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所谓“德济天下”,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儒商就是商界的“志士”,平时要修养品德立身于世,经营企业则要担负起兼顾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所谓“以儒促商”,就是将传统的儒家治国之道转化成现代企业的治理智慧,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长治久安。所谓“以商兴儒”,就是深入探索“企业儒学”的实践应用与理论升华,反哺儒学,推动儒家思想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当代儒商;道创财富;德济天下;以儒促商;以商兴儒

IMG_6518.JPG

作者简介:黎红雷(1952-),男,海南琼海人,中山大学 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儒商”自古有之。孔子弟子三千,其中就有一位成功的商人子贡,他既聪明伶俐、善于经营,又有家国情怀、儒者风范,因而被公认为“儒商的鼻祖”。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怀念儒商,敬仰儒商,呼唤儒商,学习和践行儒商精神,不少企业家以“儒商”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在2017年12月笔者主持的“博鳌儒商论坛2017年年会”上,就有来自海内外的1 800多位企业家参加,并公开表彰了453位当代儒商人物。目前,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纷纷筹建儒商会,越来越多的儒商站出来,不断谱写当代企业家精神的新篇章。笔者在总结上述儒商人物事迹的基础上,正式提出“道创财富,德济天下”的宗旨和“以儒促商,以商兴儒”的使命,得到学界和儒商同仁的认可。

一、道创财富

所谓“道创财富”,就是一般人都耳熟能详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话实际上来源于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孔子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一方面,承认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合乎人情的;另一方面,又认为这一追求必须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做到“取之有道”,既合情又合理。

现在有些学了一点传统文化皮毛的人,不敢讲“富贵”,不敢讲“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这实际上是对儒家思想的误解。孔子说得好:“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如果天下无道,你通过发不义之财而获得富贵,这当然是可耻的;但是如果天下有道,你循道而行而获得富贵,这当然是光荣的。相反,如果天下有道,你不循道而行去创造财富,却自甘贫贱,这在孔子看来是可耻的。

IMG_6519.JPG

与此相关,现在还有一些人十分鄙视“商人”,甚至是很多企业家也不敢承认自己是“商人”。实际上,“商人”只是一种社会职业的分工。古代社会有所谓“士农工商”,“商人”是四民之一;现代社会有人讲“工农商学兵”,“商人”也是不可或缺的社会成员之一。质言之,商人是一种身份,本身并没有褒贬之分。

当然,与任何社会阶层一样,“商人”本身也是分层次的。除开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奸商”之外,从创造财富的动机与手段来看,商人起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生意人、企业家、儒商。生意人有“三会”:会计算、会经营、会赚钱;企业家在生意人“三会”的基础上增加了“三有”:有勇气、有抱负、有情怀;儒商则在生意人“三会”和企业家“三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三讲”:讲仁爱、讲诚信、讲担当。儒商与一般商人的区别,不是不追求财富,而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儒商就是商界的“君子”,其职责就是运用儒家商道智慧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那么,儒商如何“道创财富”呢?在这里重点介绍“博鳌儒商卓越人物”茅忠群在其企业宁波方太集团的实践经验。笔者总结为两点。首先是培育创造财富的主体。方太提出“三品合一”,就是培育高品行的人品,形成高品位的企品,进而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方太通过教育熏化、关爱感化、制度固化、专业强化、领导垂范的途径,特别是制定“价值观行为手册”,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细化为现代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以及提倡“五个一”:立一个志、读一本经、改一个过、行一次孝、日行一善,养成员工的自律意识,从而培育出企业创造财富的强大主体。其次是激发企业创新的动力。儒家主张“仁者爱人”,方太将“仁爱之心”作为企业创新的最大源泉,视顾客为亲人,让亿万家庭幸福安心,用仁爱之心创美善产品,用仁爱之心造中国精品,用仁爱之心铸国家名片,用仁爱之心为顾客造立幸福生命,因而使企业获得了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创新动力。

关于“创新”,方太提出三个观点。第一,创新的源泉是仁爱。例如,2010年中央电视台一则《厨房油烟加剧家庭主妇肺癌风险》的新闻报道,就让方太将吸油烟机研发方向从关注量化指标调整为“最佳吸油烟效果”和“不跑烟”等定性指标。于是,方太推出一款新产品“风魔方”,以前所未见的吸油烟效果,保护了家人的美丽和健康。又如,为了解决中国人的洗碗烦恼,方太发明了全球首台三合一水槽洗碗机,开创性地将水槽、果蔬净化和洗碗这三大功能融于一身,解决了中国人的洗碗难题,把健康和陪伴留给了家人。第二,创新的原则是有度。方太力图为用户创造“恰到好处”的智能厨电体验,让产品与用户相处有度、与空间相融有度、与自然相谐有度,达到相互间的和谐统一。最近推出的智能升降油烟机,更是实现了随油烟大小智能升降,将油烟机一举带入“无人驾驶”时代,为用户带来了“恰到好处”的智能体验。第三,创新的目标是幸福。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没有创新企业就难以发展甚至难以生存,所以全世界的企业都很重视创新。然而综观创新的现状存在诸多问题:如急功近利、危害健康、搅乱是非、丧失底线等。究其根源,就是很多人把“贪欲”作为创新的源泉、把“无度”作为创新的原则、把“市场或流量”作为创新的唯一目标。为此,方太明确提出,所有的创新都是要去实现“为了亿万家庭的幸福”这一使命[1]。

坚持以儒治企、道创财富,促进了方太的不断发展。最近五年来,方太的年均销售增长率为28.8%,利润率为14.33 %。2017年,方太集团在中国专业厨电领域率先成为第一家营收破百亿的企业。

IMG_6520.JPG

二、德济天下

所谓“德济天下”,来自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在孟子看来,真正的有志之士在失意时,能独自修养自己的身心;得志时,则使天下的民众都得到好处。从“独善其身”到“兼善天下”,实际上包括了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四个方面的责任。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商人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责任观”。例如,被称为“儒商始祖”的子贡,就曾经问过孔子:“如果能够广泛地给人民施予恩惠,又能救济大众,怎么样?这可以说是仁了吧?”尽管孔子回答说这是“圣人”的行为而希望子贡从自己身边更切实的事情做起,但是,这种“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的观念,却切切实实成为中国古代商人“责任观”的思想基因,而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就表彰了子贡和陶朱公范蠡等儒商先贤“生财有道,富而好德”的事迹。在明清时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商人,已经“具有社会责任感”,形成了“诚信中和,礼义仁德,注重文化,利用厚生,热心社会公益之事”的儒商责任伦理[1]。

遗憾的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仅仅把“热心社会公益之事”作为儒商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作为一位成功企业家诸多方面的社会责任。其实,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包括客户、员工、股东、政府、社区、社会大众乃至自然环境等。当代儒商主张“德济天下”,秉承的是儒家志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精神。儒商就是商界的“志士”,平时要修养品德立身于世;经营企业则要担负起兼顾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全面的社会责任。

“博鳌儒商卓越人物”吴念博及其企业苏州固锝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以“德济天下”的大格局来理解和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他们用中国传统的“家”文化构建幸福企业,探索出幸福企业八大模块的系统化推进模式。第一是“人文关怀”。固锝在公司内部倡导“家”的氛围,从新员工入职第一天起,即有专人对其进行爱的呵护,不仅在工作、学习、生活给予最大的帮助,更通过陪伴志工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行动、情感上帮助他们尽早融入公司的大家庭。针对困难员工以及有特别需要照顾的员工家庭进行特别照顾,包含离职员工也是自己的家人。公司的关怀举措不仅关爱员工本人,包括员工的父母、子女、家庭等都是公司关注的对象。第二是“人文教育”。全体员工每天早晨工作前晨读中华文化的经典,并分享对经句的心得体会,传递正能量。职能部门人员每天午间半小时学习传统文化视频课程。成立明德书院,全体员工轮班脱产带薪进行5.5天圣贤教育的学习,每天有5 %的员工在明德书院学习。公司高管及重要的管理干部每周集中共修4小时。每年开展祭孔、祭祖活动,重视孝道教育。每月开展升国旗活动,对员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举办儿童夏令营,为员工子女的成长提供帮助。第三是“绿色环保”。公司秉持4G理念: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销售、绿色制造;在经营生产中践行绿色低碳,同时更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专辟土地,种植幸福林场、农场、果园,为地球增绿、让员工吃到无污染的绿色蔬菜。第四是“健康促进”。开展各种主题的健康讲座,提升员工健康意识;倡导健康、文明、低碳的生活习惯,鼓励员工戒烟,形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建立员工健康档案,设立养生馆,让员工享受健康护理和中医养生理念;美化厂区环境,逐步改善工作环境。第五是“慈善公益”。持续开展净山、净街、净社区活动,带动市民的环保理念;定期进行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的关怀陪伴;关爱空巢老人、关心社区残疾人及弱势群体;与贫困地区政府协作,建设幸福校园与幸福乡村。第六是“志工拓展”。精心设计志工培训课程,透过内求、利他的志工精神,让所有志工有心灵上的成长。第七是“人文记录”。持续记录爱的足迹,多角度记录固锝在幸福企业典范创建中的成长历程;用心呵护人文记录的有形及无形资产,落实真善美的主题活动。第八是“敦伦尽分”。开展“我爱我设备”“群策群力金点子”活动、倡导“人人都是君亲师”的理念[2]。

秉承“德济天下”的理念,苏州固锝全面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持续推动了企业的良性发展。据上市公司报表显示,全面推行“幸福企业”的最近五年来,苏州固锝的市值增加了115.57 %,利润增长了458.81 %。

三、以儒促商

所谓“以儒促商”,就是将传统的儒家治国之道转化成现代企业的治理智慧,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长治久安。在笔者看来,儒学本质上是治理哲学,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治,集于孔子,孔子之道,著于孟子”,这就表明,儒家思想从一开始就与治理结下了不解之缘[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对于治国理政的实践与思考,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治理智慧。治理国家与治理企业,其共同点都是对人类群体的组织、管理、经营和领导。现在不少企业,把儒家经典作为企业管理的教科书,把儒学称为“世界上最牛的管理思想”,把传统儒家的治国之道,转化成现代管理的智慧,并运用到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去,这对于提升当代企业家的管理水平,创立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的中国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IMG_6521.JPG

关于当代儒商,学界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学者各抒己见,但大多数都是强调其伦理道德属性。这其实关系到我们如何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儒家思想的问题。我们知道,儒学发展两千多年,北宋是个转折点。在此之前,儒学主要是以“周(公)孔(子)之政”的面貌出现,人们看重的更多是其中的治国理政之道。从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谈的“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论六家要旨》),到北宋初年宰相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3],就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看法。在此之后,从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到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儒学则主要是以“孔(子)孟(子)之道”的面貌出现,人们看重的更多是其中的修身养性之理。“治国理政之道”相当于我们今天讲的治理智慧,“修身养性之理”则相当于我们今天讲的伦理智慧。“治理”还是“伦理”,哪个才是儒学的本来面貌?我们今天纠缠这个问题,既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因为在经典儒学那里,修身养性与治国理政本来就是并行不悖的。儒家经典《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从现代管理学的立场来看,“修身”可以理解为管理者的“自我管理”。在这个意义上,说儒学本质上是“管理哲学”或曰“治理哲学”,应该是可以成立的。

当代儒商将传统的儒家治国之道转化成现代企业的治理智慧,走的也正是从“自我管理”到“企业治理”的路子。“博鳌儒商论坛卓越人物”、广东东莞泰威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良的故事,恰好可以作为一个例证。

泰威公司成立于1997年,2005年公司管理遇到瓶颈,李文良面临“九死”——“累死了、吓死了、气死了、苦死了……”,于是写下了《文良的反省》。其中,一方面是“深深的羞愧”:“作为一位所谓功成名就的企业家,实际是大盗盗国(偷税漏税、行贿)、骄奢淫逸,污染人心、环境,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目中无人、傲慢无礼、得意忘形等。”另一方面是“深深的明白”:“企业内发生所有的过错,都是自己造成的,如是因,如是果!深深理解并相信《大学》上讲的‘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身不修则家不能齐,家不齐则企业不能治。”最终,李文良为自己找到了出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治国安邦的智慧,半部《论语》治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光明大道,只要深入祖先留给我们的宝山,就一定可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在李文良的组织引导下,泰威公司管理层2002年开始学习《论语》《孙子兵法》《了凡四训》等中国古代经典。2005年,开始组织全体员工诵读并实践中国文化的经典教材《弟子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很多企业陷入经营困境,而泰威却生机盎然,从而坚定了管理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2012在内部成立泰威学院,提出“深信因果,践行弟子规”的核心价值观,构建学校型企业的愿景,以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人才、浩然正气的谦谦君子作为自己的使命。

结合企业治理的实际,李文良在泰威公司提出并实践了颇具特色的“51︰25︰24企业长治久安之道”。在他们看来,没有天地万物,则没有人类,没有人类,则没有企业员工,没有企业员工,何来股东?可以这样比喻:天地万物是企业的大父母,全体员工是创始股东的小父母。因此,如果企业的原始所有者拿出企业所有股权的一半以上来回馈天地万物,同时,拿出剩余的一半以上来回馈企业的全体员工,那么,则天下大同矣!

所谓“天地人和股权改革”具体是这样操作的:51%企业股权由创始股东捐出成立公益基金,以促进社会大众、天地万物的和谐共生,实现天人合一、大同理想的生活,随着企业的发展,社会越来越和谐。剩余之49%的51 %,即25 %由创始股东捐出成立全员绩效分红股份,让全体员工分享企业的成长。最后剩余的24%(49 %的49 %)为企业原始股东持有。

这样的股权安排,导致企业所有者舍掉76%的股权,会换来企业的长治久安吗?51%的股权公益做利益天地万物的事业,就是孝敬天地大父母,就是让天做大老板,来掌控企业的大命运。25%的股权成为全体员工的绩效分红股份,就是让全体员工做二老板,人心齐,泰山移,让员工来掌控企业的中命运。24%的股权为原始股东持有,让原始股东成为企业的三老板,来掌控企业的小命运。常言道:和气生财。51%得天和、25 %得地和、24 %得人和,天和、地和、人和,与万事万物和,则与日月同辉,与世界同在,企业长治久安之道也![3]

泰威公司从领导到普通员工,真诚笃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运用儒家思想管理自己、治理企业,使公司焕发出勃勃生机。最近五年来,泰威公司年均销售增长率为12.25 %,利润率为10 %。

四、以商兴儒

所谓“以商兴儒”,就是深入探索“企业儒学”的实践应用与理论升华,反哺儒学,推动儒家思想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回顾近百年来儒学在中国的遭遇,可以说是命运多舛。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人们提出“打倒孔家店”,把中国近代以来落后的原因一股脑儿推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身上。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孔子和儒学再次被押上时代的审判台,遭受到几乎是挫骨扬灰的灭顶之灾。直至今天,一些被西方文化洗脑的人,提到孔子和儒家,依然是满脸不屑,冷嘲热讽,甚至是口诛笔伐。

令人称幸的是,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资本”[4],自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文化资本”的积累,一方面是通过官学、私学的教育,并通过科举考试的形式,而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制度化;另一方面是通过家风、家教、家训等形式的家庭教育,由前辈(包括父母、祖父母和家族中的其他长辈)经过言传身教而代代延续。前者可称为“大传统”,后者可称为“小传统”。进入近代以来,中国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制度,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明令取消读经,就制度层面而言,现代中国人与“大传统”已经暌违一个世纪。但是作为“小传统”,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却依然默默地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当代中国学者李泽厚看来,由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文化,“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人们的观念、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情感状态……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处理各种事务、关系和生活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针,亦即构成了这个民族的某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4]。换句话说,儒家思想在中国绵延两千多年,已经成为中国人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内在文化基因,融化在中国人的文化血液之中,成为所有中国人观事明理、待人接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近百年来,尽管其中的“大传统”中断了,但其“小传统”却依旧以口口相传、代代延续的形式而顽强地存在,持续地发挥着影响。

“礼失而求诸野”。在中国40年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他们来自于社会底层,早期没有接受过什么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的训练,其成功的秘密,恰恰就是将这些蕴藏于社会底层之中的“小传统”,转化为自己开拓事业的“文化资本”。“小传统”连接着“大传统”,当代儒商将儒家的治国理念转化为现代企业的治理哲学,以儒学之道驾驭现代管理科学之术,不但解决了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问题,而且为儒学在当代的复兴开拓了新的途径[5]。

“博鳌儒商标杆人物”、广东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华的故事,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

张华是山东人,2000年来到广州创业,做碱性还原水机项目,从一开始销售国外产品到后来自己从事生产,遇到的管理问题越来越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张华也上了一些国内外的总裁班、EMBA等,虽然收获很多,但落实到具体的经营中,总还是感觉到事是事,人是人,走不到深处去。2010年10月,一位同事介绍张华参加了一个有关人生幸福的传统文化课程,听后非常震撼。原来,管理就是要管理人心,而要想影响别人的心,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心,收获太大了!当时张华就想,这么好的事情,一定带回到企业,于是2010年底,就开办了第一期幸福课堂,5天封闭式、体验式学习,食宿全免,最初只是想让员工、顾客能受益,没想到参加的人越来越多,有时一公布开班的消息竟会有四五百人来报名,传统文化带给大家的收获与改变,也远远超出人们想象,甚至已经离婚多年的夫妻因为5天的学习竟能重归于好……

为了让这件好事情能够持续下来,2012年10月,成立了广东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这是由广东省民政厅批准的首家专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慈善组织。截止到2017年底,已举办了300多期传统文化课堂,让500多个家庭重归于好;3 000多个孩子懂得了孝顺感恩;7 000多公务人员学习了为政之道;2万多人找到了幸福的方向……很多学员学习后,又重新回到课堂做义工,截止到2017年底,累计向社会提供7 500多人次服务,总计22万以上服务时……目前,这个弘扬传统文化的公益平台已经发展成由单一的入门课到培养传统文化志愿者老师的师资提升班,从经典学习再到太极、书法、企业家论坛等,形成了一个既有宽度又有深度的多维度公益教育体系,最难得的是影响了一大批企业家,很多企业家在这里学习了传统文化后,又将课堂带回企业,形成良性循环[5]。

“最究竟的慈善,莫过于拯救心灵”,这不仅是张华的座右铭,也是所有儒商企业家的心声。从学习、践行到传播,从修养自己、教化员工到影响社会,当代儒商的眼光已经越出了自己所在的企业,而放到国家的前途、人类的命运之上。

五、创造财富与回报社会

将儒商的宗旨与使命综合起来,可以分为两组概念:一组是“以儒促商,道创财富”,说的是儒商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责任;另一组是“以商兴儒,德济天下”,说的是儒商回报社会的责任。

实践总是走在理论的前头,在指导儒商事业的过程中,最近笔者发现了两个典型。一个是中华孔子学会儒商会副会长、博鳌儒商精英人物金辉女士创办的山东儒源文化集团。该集团的前身是孔子礼仪文化学校,自2002年成立以来,以全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儒家思想为己任,以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发展文化产业和教育事业为方向,以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为目标,成就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和表彰。另一个是中华孔子学会儒商会副会长、博鳌儒商标杆人物王锦锋创办的西安雅森研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2007年成立,2013年作为教育部研学旅行试点单位以来,在实践中摸索出以“快乐担当”为目的、以“中华传统”为根基、以“寓教于乐”为形式、以“情景教具”为特色、以“军事管理”为助力、以“听看做悟”为体系、以“全域研学”为平台的“西安雅森模式”,受到教育部的肯定与推广。中华孔子学会儒商会于2018年7月26日在山东曲阜召开“中华儒商研学旅行工作会议”,授予以上两个典型为“中华儒商研学旅行示范基地”,作为全国儒商投入研学旅行工作的样板。

笔者在会上发表了题为《牢记儒商使命,推进研学旅行》的主题演讲,指出:研学旅行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巨大的产业”。说它是“伟大的事业”,是因为我们从事的是培养下一代、引领未来的崇高事业;说它是“巨大的产业”,是因为全国数亿中小学生的刚性需求,蕴藏着文化旅游教育方面的巨大商机。而对于从事研学旅行产业的儒商企业家来说,研学旅行既然是一个“伟大的事业”,我们就要怀抱着崇高的理想去奉献;研学旅行既然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我们就要按照经济的规律去投入。运用商业的手段,实现社会的目的,这实际上就体现了本文所论述的当代儒商的宗旨与使命。

北宋儒者张载有四句振聋发聩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社会确立精神信仰,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这是一代代儒者包括儒商在内所必须履行的宗旨和承担的历史使命。当代儒商,任重而道远!

摘自:董子与儒学研究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慧仙15999626778,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