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州市增城区荔城夏街村 千年修得黎氏人 五度修谱明根源 八景亟待重修缮

2019-04-11 08:07:23   来源:黎志宙 审核:黎国强       打印  转发  字号:T


摘要: 明洪武五年(1372年),黎氏始祖荣公到此定居时,这个地方叫新村。后来村场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并陆续出现一些商铺、摊档,成了新的街,于是新村逐渐被叫作“新街”。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县城从东街村(东街村在 ...

明洪武五年(1372年),黎氏始祖荣公到此定居时,这个地方叫新村。后来村场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并陆续出现一些商铺、摊档,成了新的街,于是新村逐渐被叫作“新街”。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县城从东街村(东街村在河东县城北10里处,今属联益)迁至现址,“新街”村场成了规模,当时新村已连县城,成了城南之下一条新街,人们俗称其为“下街”。因“下”字含贬义,南是东南西北四向之一,与春夏秋冬四季的夏相匹配,体现出朝气蓬勃,生机盎然,故定名为“夏街村”。

增城区荔城夏街村 千年修得黎氏人 五度修谱明根源 八景亟待重修缮

103152qaaxaxxutbva9qi9.jpg

(广州市增城区荔城夏街村祠堂前的古驿道,总长约520米)

千年修得黎氏人,百年共筑夏街村

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的夏街村是开居时间较早、宗族聚居人数较多的一个古村落。大约在南宋时期,这里出现石氏人,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其后是叶氏、王氏,然后是黎氏。经过数百年的生息繁衍,如今的夏街村大部分是黎氏人,并且黎氏在村中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宗族文化以及规范化的祠训、族规。随着周边商业贸易的逐渐繁荣,夏街村的外来人口愈加增多。据统计现今夏街村的外来人口大约3700人,与在籍人口相仿。

夏街黎氏的先祖黎鹏,源于今江西于都县的水头里,北宋初官至翰林学士,真宗年间(998—1022)因谏章事逆旨,被谪至广州任学正。致仕后居于新会。黎鹏的三子献臣历任梅州刺史,并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升雷州太守;黎鹏的孙子远,任扬州太守,先居于博罗白沙,远的二儿子宿迁居到东莞凤凰涌(即今潢涌)。明洪武五年(1372),东莞凤凰涌年轻的九世祖黎荣考上茂才科举人而被荐任税课大使派驻增城。

黎荣壮举开序幕,异姓相融齐和乐

黎荣虽然为人处事得体、廉洁奉公,然而他生性乐于清贫自在的生活,甚至厌倦俗世的公务所缠而渴望过上野鹤闲云的生活。于是,任职十一年后,他把税课小官给辞了。辟居城南新村,营造方壶洲,建成村落,因为该村落在城南之下,后称夏街村。然而在民众危难当前,黎荣“铁肩担道义”,力护民众的安全。据《夏街黎氏族谱》(第一册)记载:“明洪武十五年(1382)正月,黎荣奉委督兵捕贼苏友兴。当月二十七日在陆村崩沙埔阵亡,时年41岁。”他用满腔的热血洒进增江河畔里,用这一壮举为夏街黎氏的开居拉开了悲壮的序幕。

然而,在黎荣定居夏街村之前,已有两个大姓居于此。按增城县志记载,叶姓最早居住在夏街村,始祖叶季达于元朝至正19年(1359年)已到此居住。其后是王姓,始祖王镜湖于元至正25年(1365年)到此定居。后来,还有一些小姓,如韩、何、李等也入住到夏街村。夏街村第二十八代黎湛禧老人说道:“不同姓氏之间相处得很融洽、和谐,没有出现大的分歧。”

五度修谱明根源,八景亟待重修缮

家之有谱犹邑之有志。据2012版的《夏街黎氏族谱》记载,夏街黎氏族谱目前为止共历经五次重修。重修族谱的目的往往是对之前修谱时留下的错漏得以改正、补充、完善家谱。在《夏街黎氏族谱》中提到:“家中有书,可传信将来……让子孙后代知其来历,明其根本,以先辈为榜样,将我祖精神发扬光大。”

已是古稀之年的黎湛禧老人参与了1990年的第四次修谱工作,提起当年的修谱经历,黎湛禧感慨万分。他说,由于几经朝代的更替,原本留存下来的黎氏族谱几乎毁尽,修谱小组人员纷纷陷入困境。当时荔城镇镇长黎固初说旅港的第二十六世孙黎胜祥珍藏一套黎氏族谱,听到这个消息后,当时夏街村的书记黎什庇立马跑到香港,将其复印回来,这才使得修谱工作顺利进行。然而可惜的是,黎胜祥保存的黎氏族谱仍遗失一册,使得遗失的部分的各世系先祖无法与现存的子孙相衔接。

在修谱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其中闹出不少的笑话。“修谱完成之前,我们会让每家每户的代表过来核对资料。当时有个村民告诉他们将刚刚新婚的小伙子的结婚日期写到了死亡日期里啦!听到之后我们就立马在每一本已经印好了的族谱上修改过来。还好小伙子的新婚妻子没有来找上门,不然可惨啦!”黎湛禧老人笑着说。

夏街原有八景,分别是“方壶洲”、“迴龙关”、“铁船沥”“‘天恩’王屋楼”等。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沧桑变幻,缺乏管理以及日军破坏等原因,或不复重修、今遗址尚存,或被填平改为他用等等。例如此后只留其名于史,不见其形于世的“方壶洲”。双孖祠堂也是当年夏街八景之一。其是夏街黎氏十世祖竹墅祖祠(德求堂)和十一世祖处淡祖(竹墅之子)祠(笃庆堂)的统称。因两祠相邻建造,故名。

竹墅祖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而处淡祖祠则建于雍正、乾隆年间。双孖祠堂一向作为下结存教育培训子弟的场所,历代讲师讲学皆集于此。清朝竹墅祖祠就要该村的塾馆,有着“竹墅书声”的美誉。今为老人文化娱乐中心以及村治安队址。双孖祠堂由于经历了200多年风雨沧桑及日军的破坏,部分结构受损,墙体变型,有待修缮。村内的其他建筑现状也比较危险,他们共同承载着这个古村的历史。

转自:增城视窗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开发13613024963 ;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