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黎氏及其精神传承

2019-03-12 08:29:44   来源:黎志宙 审核:黎耀龙       打印  转发  字号:T

近代湖南得风气之先,出现了人才群体化、家族化的重要倾向。如著名的湖湘文化世家湘乡曾氏、汉寿易氏、新化邹氏、新宁刘氏、湘潭黎氏等等,影响着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以“黎氏八骏”为核心的湖南近现代文化世家“湘潭黎氏”,以文化传家、爱国传家;是近现代中西文化风云际会下湖湘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流光溢彩、绚丽夺目的湖湘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 

 湘潭黎氏及其精神传承

近代湖南得风气之先,出现了人才群体化、家族化的重要倾向,如著名的湖湘文化世家湘乡曾氏、汉寿易氏、新化邹氏、新宁刘氏、湘潭黎氏等等,影响着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以“黎氏八骏”为核心的湖南近现代文化世家湘潭黎氏”以文化传家、爱国传家;是近现代中西文化风云际会下湖湘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流光溢彩、纳丽夺目的湖湘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

湘潭黎氏有五支,包括皋山黎氏、长塘黎氏、雨湖黎氏等。长塘黎氏即指居住在湘潭晓霞山西北麓菱角村长塘的黎世绶、其子黎松安及其孙“黎氏八骏”等,以“黎氏八骏”为文化成就最高峰,他们在中国的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有很高声誉。因此,时人言“湘潭黎氏”多指这一支。

从中国人传统所说的辈分来看,上个世纪从黎氏家族的“培”字辈到“模”字辈,应当是四代人:

第一代:“培“字辈,"黎氏八骏“的父亲黎松安,晚清一代知识分子; 

第二代:“锦”字辈,主要是“黎氏八骏”:黎锦熙、黎锦晖、黎锦耀、黎锦纾、黎锦炯、黎锦明、黎锦光、黎锦扬八兄弟。

第三代:黎氏八兄弟的下一代(“泽”字辈),可谓人丁兴旺:黎锦熙育有一子二女,锦晖则有五子三女,锦耀育有一子,锦纡育有二子一女,锦炯有三子二女,锦明有一子二女,锦光有三女三子、锦扬有一子一女。在泽”字辈这一代人中,锦熙长女黎泽湘(宪初)生于1909年,长子黎泽闳(傥夫)生:于1911年。錦晖长女黎明晖(议初)生于1909年,皆年长于上一辈的黎锦扬,年近于锦明、锦光几位叔叔。

第四代:“模”字辈中的一部分,出生年代与“泽”字辈的相仿,如黎模捷、黎模莹、黎模苏等。

最初出现在二十世纪中国舞台上的,是晚清一代读书人:“黎氏八骏"的父亲黎松安,同时代人有胡沁园、齐白石、王仲言等人。他们大多出生于十九世纪后半叶,是中国历史上最末的一代士大夫,接受过系统、良好的国学训练,而且多半有功名在身;受变法图强之时代浪潮影响,已经认识到西学的价值,是新知识、新思想、新时代的最早接受者,但从骨子来说,这一代人的思想模式不外乎“中体西用”。

1915年以后,新的一代知识分子崛起。像黎锦熙、锦晖这代人,大多出生于1880─1895年之间,是中国第一代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从这一代人开始,知识分子不再走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士大夫老路,在新的社会结构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职业,比如教授、报人、编辑、作家等等,在知识结构上,虽然他们幼年也熟读“四书”、“五经”,但后来多在中西结合的洋学堂中接受过教育,对西方文化有较为深入的认知,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富有社会影响的文化精英,但在文化心态、道德模式等方面依然保存着中国传统的不少特点。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黎氏家族第三代知识分子开始崭露头角。这一代人出生于1895—1910年之间,他们在求学期间直接经历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这代人大都有留学欧美的经历,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故而往往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比如矿学家黎锦耀、教育及出版家黎锦纾、桥梁学家黎锦炯、文学家黎锦明、作曲家黎锦光,还有泽字辈的几位如黎泽闳、黎明晖等。

黎氏的第四代人主要是泽字辈的部分成员,出生基本在1910---1930年之间(黎锦扬虽年龄与之相仿,但年少时去国离家,经历迥异)。他们的青少年时代正值国家危难形势加剧,内忧外患交迫、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黎氏八骏”个人的生活也处于大起大落、颠沛流离状态,所以这一代人多处于生活贫困之中,有的没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代人中有一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之下,冒着生命危险,为了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繁荣昌盛的新中国,浴血奋斗。如黎锦熙之子黎泽闳、黎锦纾之子黎风、黎锦炯之长子黎白都在四十年代参加了革命工作。

到八十年代中期的“文化热”,黎氏第五代知识分子崛起,“泽”字辈的和“模”字辈中的一部分;大多出生于1940─1960年之间,这是在“文革”中成长的一代人,早年多有过当红卫兵和上山下乡的知青的经历;拨乱反正后,通过自学和恢复高考,还是受到比较良好的文化教育,目前正是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

黎氏家族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最后一代是“文革”后一代知识分子。这代人大多出生在六七十年代,泽字辈的年轻一代如黎玉、黎芳、泽安、泽平等,和“模”字辈中的一部分。他们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与前辈相比,享有优裕的教育条件:或留学西洋,或在国内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这代人多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和专业训练,并且开始逐渐在新世纪中国文学艺术或学术研究中崭露头角。

黎锦熙十七岁时就以那种初生牛犊的虎虎生气组织了“德育会”,以“致良知”为宗旨,以“牺牲个人、努力救国”为原则;办《长沙日报》、《湖南公报》,任总编,写社论、时评,鼓吹各省反清独立,力主“民治”;为振兴中华大声疾呼,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充分表现了满腔爱国热忱。后来虽远离当时纷纭政坛,“对空洞浮泛的问题,概不加入讨论,发表意见”,即转向从事他潜心研究近七十年的语言文字工作,但绝非躲入书斋、不问世事。黎锦熙治学,目的是“为最大多数人谋最大福利”,在他看来,中国人的最大福利就是普及教育,且救国之路必振兴教育,而教育之振兴尤在于教育之普及,以开发民智。

即算是从事文艺工作的黎锦明、黎锦晖等人,也从不“为艺术而艺术”,往往将艺术追求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黎锦晖年轻时自命为“革命党”,并参加了同盟会。还在《湖南公报》和长沙《大公报》上,发表过不少讥评军阀和愤世嫉俗的唱词,讥评时政旧俗,表达其爱国、正义思想,后来转向文学艺术领域,关心国事的政治情怀并未改变。对于接受外来文化资源的活跃性,也同样有一种道义责任的浪漫:“所谓‘音乐与国家民族之关系’,国富民强,音乐自然雄壮而欢畅,若是国弱民贫,凭你请上六双莫扎特,一打贝多芬,苦于写不出‘治饿驱寒’的曲子,也是枉然。”

黎锦晖非常注重新型少儿歌曲的社会作用,因为他看到了少年儿童歌曲与歌舞剧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它的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社会作用之中。他的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的“卷头语”中提出“一切布景和化装,都要儿童们亲自出力,这个除开利用它采人手工、图画、卫生及一般作业的材料外,还可以锻炼他们思想清楚、处世敏捷的才能……”显然这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以艺术的方式对社会民风进行改良与改造的文化观念。

作为文学家的黎锦明,从上世纪初期走上文学道路始,一直关切地注视着社会的兴衰变化,湖湘文化中强烈的政治意识和社会干预意识促使他从一个乡村青年成为一个以小说反映社会理想和政治抱负的小说家。他二十年代就与党的领导人员一起参加了海丰革命活动,并写成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的中篇小说《尘影》;“九·一八”战争爆发,黎锦明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入前线,广泛采访抗日官兵、民众,创作了歌颂上海军民抗击日军保卫国土的中篇小说《战烟》;抗战时期黎锦明仍坚持参加文化界的抗日宣传、教育工作,写出了《赤峰之战》、《战士与武器》等讴歌“为守上海负责”、“将死亡博得胜利”的抗日勇士的作品,表现出高度的关心国家社稷、重视民族安危的爱国情怀。

黎家的其他几位知识分子亦并非固守书斋者。黎锦耀在大革命时期就参加了农会,组织农民纠察队,惩罚恶霸地主、土豪劣绅,深受乡邻的拥戴;抗战期间为发展家乡的采矿工业,曾花掉大量家产在故乡开采盐矿、煤矿。黎锦纾是杰出的平民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大革命失败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全国平民教育和农村文化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黎锦纾1922年赴欧洲勤工俭学,与朱德、邓小平等同学。1925年春参加了共产党,不久还担任了中共旅欧支部的柏林党小组组长。归国后,于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教育股长兼武汉军事整治分校筹备委员,在武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教育股长。后来还在中华革命党内担任文化宣传工作。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国家危难形势加剧,在内忧外患交迫、民族生死存亡的时代条件下,“黎氏八骏”的下一代冒着生命危险,发动工农群众,开展武装斗争,打倒国内外反动派,为了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繁荣昌盛的新中国而浴血奋斗。如黎锦熙之子黎泽闳1945年于晋察冀解放区学习后回北平做地下工作。黎风,黎锦纾之子,青年时代就参加抗日活动,并加入了共产党;黎锦炯之长子黎白,中共党员。1944年参加革命工作,1947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他们由上一代人的文化关怀毅然转向社会(政治)关怀,这对于一百年来始终处于恶劣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举步维艰的中国现代化事业,确乎具有更为重要的决定性意义。而今天在新时期阳光雨露成长起来的黎氏新一代,意气风发,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学术研究、文化教育、艺术创造领域内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由此不难让我们看到身为湖湘后人的黎氏子孙们血脉深处的经世致用思想。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大舞台上,湘潭黎氏这个文化世家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民族兴盛而奋斗不息。较之六朝的江南文化世族,湘潭黎氏除了整个家族拥有较高文化教养,同样强调文化传家以外,不再以“雅道相传”的名士家风与政治分庭抗礼,而是爱国爱乡,追求进步。湖湘文化中的经世致用之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良好的传承。

附:黎氏五代世系图

640 (1).webp.jpg

摘自:黎氏宗谱探微网 彭文忠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慧仙15999626778,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