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书辉:传承蒲坑茶道三百载 书写人生辉煌四十秋

2019-01-23 01:53:28   来源:黎志宙 审核:黎勇       打印  转发  字号:T

茶叶,作为一种高尚饮品,曾经是国家的战略物资,由国家专卖,并设立专职部门管理。纵观古代中国的战争,不少是与茶叶生意有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中国造成巨大灾难的鸦片战争和导致美国发生独立战争的导火索,也是由茶叶买卖引起。古代的清远县,地处广南东路——即今天的广东省中心位置,北江与滨江在此交汇,境内的笔架山和大罗山两大山脉孕育出两种闻名遐迩名茶——笔架茶和蒲坑茶。

为了追寻蒲坑茶的历史渊源,笔者深入滨江山区,在大罗山脉的最高峰——云雾山,终于见到了清远市清新区蒲坑茶制作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黎书辉,品尝了至纯至美的蒲坑茶中极品,观赏了屹立于山涧之巅的原生态蒲坑茶树。站在高处,静观风景,笔者突然发现,眼前这位酷似香港著名影星黎明的黎书辉,以一种实干家的精神,默默传承蒲坑茶,更以精湛的茶艺,书写自己壮丽的人生篇章。

001MpUGrgy6XfHKvp8e2a&690.jpg

黎氏后裔出精英 扎根清远八百年

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乃古时我国南方土生土长的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所谓“九黎”者,即“黎氏九人,蚩尤之徒也”。黎曾被封为火正官,掌管民事, 其后裔有以字为氏,称黎氏。

自古以来,“九黎”的名气名振九洲,“九黎”的后裔之中有人以黎为姓。到了距今3000多年以前的殷商众多诸侯之中,有一个黎国。这个国家到了周代初年被西伯所灭,变成周天子名下的领土。当时,周武王大行封建制度,就把这个地方分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沿用黎国的名称。因此,黎侯的子孙后来也就“以国为氏”而姓了黎。当初黎国的所在地,根据考证,是在现在山西省长治县西南。从以上的史料看来,黎氏真是一个有源有本,历史悠久而光辉的家族。

到了南北朝的“五胡乱华”时期,黎氏除了帝尧和九黎的两支血缘之外,又有了第三支“人马”的加入,那就是《魏书官氏志》所说的:“素黎氏后改为黎氏。”所谓素黎氏,是当时自北方入据中原的鲜卑人。因此,黎氏家族的组织情形,可说是十分庞大的。

黎氏家族也出现过特殊优异的精英,如北周有一位官拜车骑大将军,并以雅好读书,著述不怠而见称的黎景熙;唐玄宗时有一位官拜京兆尹、显赫一时的黎干。从宋代至今1000多年来,整个黎氏家族人材辈出,表现可圈可点,使得黎氏的声名,尽人皆知。

宋代,有一支黎氏由赣入粤,迁居南雄珠玑巷。至南宋后期,为避战乱,黎万满携子黎蓝田南迁,徙居今怀集县汶朗镇,是为怀集黎氏肇基始祖。黎蓝田生康保、彦保、三保、砚保、神保5子。他们大多留居怀集县内,唯三子黎三保迁居阳山太平白竹山另立新支,后裔繁衍昌盛,从而成为今日清远市黎氏家族中最盛一族的开基始祖。

黎三保生7子。长子七四(亚七)移居清远县石潭镇,生4子,后裔散布石潭龙湾、菜墩、石角、鸡皮坑、坡仔坑、枫木坑、黄猄坪、高坎头、大洲、裕隆、杨树巷、山脚、上岗、大坪等自然村;次子世北(细弟)移居阳山水口湟池;三子三用移居太平三和洞;四子俊四随长兄七四移居清远石潭中所;五子俊五迁居阳山太平等地;六子俊文迁居连州;七子佛育随母骆氏迁居英德黄花柠檬坝开基立业;原留居阳山的三保公的六子俊六,其曾孙诗养、诗真亦从太平祖居地迁来英德黄花,与佛育的裔孙共创基业。黎佛育与黎诗养、黎诗真的后裔分布很广,除黄花镇外,人数较多的分迁点还有英德九龙,清新白湾、浸潭、太和,阳山杜步、黎埠,连州西岸等地,成为三保公裔系中最为兴旺的分支。三保公族裔经过数百年的繁衍播迁,已演绎成为以大罗山脉为中心,横跨英清阳(三县)的大家族,族裔达3万多人。黎书辉的祖辈均为茶农、茶商,作为三保公的嫡传后裔,他积极传承茶道文化,最终成为清新滨江山区蒲坑茶制作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黎氏家族赢得了名誉。

蒲坑古村产异茶 享誉滨江三百载

从阳山县的七拱镇南行,翻过陡峭的大岩山,第一站就是清远县(今清新区)石潭镇蒲坑村委会。蒲坑境内山高林密,明、清时代多为瑶人和流寇聚居,官府管理也很棘手,于是在石潭白湾设立世袭制的“抚瑶长官”行政机构,管理包括蒲坑在内的清远、广宁、阳山、英德四县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

蒲坑地理环境优越,山谷坡地,芳草连天,鲜花遍野;滨江两岸,沃野百里,牲畜成群。山腰,空气清新,稻花飘香,瓜果遍地,山下,山货满仓,物产富饶,人与自然和谐相生。在这片宁静、神奇、富有诗意的土地上,有静静流淌的滨江河;有屹立滨江河畔,见证沧海桑田、悠悠岁月的“文笔峰”,还有勤劳淳朴的蒲坑人。踏入蒲坑,眼前的一切,仿如梦幻中的人间天堂香格里拉。

发源于滨江河源头的蒲坑茶,生长在得天独厚,充满神韵的云雾大山之中,如娇俏的少女,清纯脱俗,静静地将大山的阳刚之气和云雾的阴柔之气交融揉合,达臻和谐之美。蒲坑,因为有蒲坑茶,成为20世纪外贸部门最为关注的地方,也是茶商、茶客们最向往的地方。

蒲坑茶制作工艺“非遗”传承人黎书辉介绍:蒲坑茶因产于石潭蒲坑村而得名,被誉为广东“知名老山茶”之一。目前蒲坑茶产区以蒲坑、联合、深冲、上坑、石湖、飞蛾仔和葵扇尾等地为主。境内有许多海拔800米的高山,常年云雾缭绕,雨露充盈,阳光充足,使得山上茶树能汲天地之灵气,承日月之精华。因此,正宗的蒲坑茶鲜嫩质优,醇香浓郁。

我们跟随黎书辉直上蒲坑山。蒲坑山也叫南山,位于石潭镇西北面,东起格水村,南毗大坑村,西至阳山杨梅镇,北至石湖村,这里地势高陡,山峰尖锐挺拔,最高峰“大雾顶”海拔1080米,为南山群山之冠,与北山交相辉映,著名的蒲坑茶就产于此连绵群山之巅。

行走在蒲坑山区茶园,霎时感受到旷野的空灵寂静,这里地处偏远山区的高寒地带,人烟稀少,到处都是褐红色的土壤,富含沙质碱性,因而适合种植高山茶。高耸入云的大雾顶,常年云雾飘绕,故当地人也称为“云雾山”。蒲坑山高雾多,气候特殊,昼夜温差大,“白天吹风扇,晚上盖棉被”,是当地人的生活写照,但这样气候却非常适合茶树生长。令人奇怪的是,蒲坑人在此种茶已逾三百年,但走遍蒲坑山区,却见不到一棵参天古茶树。

原来,蒲坑茶的茶树每三年要修剪一次,目的是让茶树不断“更新换代”,长出更茁壮、更嫩绿的新茶。听完黎书辉的介绍,我们才明白个中原因,才知道没有参天大茶树的奥秘。黎书辉说,蒲坑茶一年产五造,主要以清明、谷雨、白露等节气为主产时间,但在清明前采摘的茶品为最佳,因为清明前雨露充沛,积累了一冬营养的茶叶长势嫩绿,茶尖多为一芽两叶,清明后采的茶就为一芽三叶或一芽四叶了。

在制茶坊,我们观看了黎书辉的蒲坑茶民间制法。首先将大锅洗干净,点燃灶堂柴草,待大锅冒起青烟时,将采摘回来已经洗干净、晾干水分的青茶叶放进大铁锅里,不停翻炒,火焰适度控制,令其分布均匀,以不炒焦为佳。生茶杀青后,下一道工序就是揉捏,将水分挤出来,然后以炭火烘焙。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复茶,黎书辉将烘焙好的茶用长条布袋装上,反复推搓,使得制出来的茶叶条索紧结,茶味均匀,条形美观。黎书辉说,存放几年后,泡出来的蒲坑茶纯香无比,色泽如琥珀般透明,远观犹如一杯诱人的洋酒,这就是蒲坑茶独特而神奇之处,更是黎氏家族借助大自然鬼斧神工而成就的佳作。

黎书辉为我们冲泡了一壶存放了十年之久的蒲坑茶,汲一口细细品,霎时有一种心旷神怡、疲倦皆忘的感受,特别是蒲坑茶那种特有的木香和焦香混合成的独特茶香,陈香喷鼻,醇香怡人,令冲泡出来的蒲坑茶散发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

黎书辉的蒲坑茶制作工艺融入了祖上的智慧,蒲坑茶经过翻炒、揉捏、烘焙和复茶等多道民间传统制茶工序,然后阁楼存放,让茶叶自由汲取空气中水分,形成自然发酵、自然陈化的步骤,存放时间越长,茶质越陈香。黎书辉说,蒲坑茶含有咖啡因、茶碱和茶多酚,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具有散热安神、消渴利尿、消滞醒神的功效,对水土不服,发热发烧,消脂降压等有明显效果,备受茶客的青睐。2011年1月,黎书辉制作的蒲坑茶被清新县人民政府授予“清新县金牌手信特产”称号,成为人们喜爱的送礼佳品。

都督喜欢蒲坑茶 柚茶一颗佑平安

话说距今四百年前的明代嘉靖年间,与戚继光齐名的著名抗倭名将、总兵都督俞大猷率领明朝官军进驻清远,强力镇压滨江山区的瑶人暴动。由于瑶人的顽强抵抗,官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攻入滨江山区,平定了瑶人暴动。但由于水土不服,不少官军病倒了,令俞都督十分烦恼。蒲坑山的村民见到官军到来,纷纷奉上擂茶、炒米饼慰劳。说来也是神奇,喝了擂茶后,有病的官军居然没事了,腹泻、肚痛的症状消失了。俞都督大喜,想不到蒲坑的山茶加上柚果陈皮擂成浆糊后冲水便成为擂茶,而且对水土不服者有特殊功效,于是向村民购买了一批山茶。为了方便携带,俞都督命令官军每人采摘一个野生柚果,去掉果肉,用果皮包裹茶叶,缝合之后收于行囊,以备行军途中之用。遗憾的是,还未等到俞都督班师回朝,在清远滨江山区刻石纪功,朝廷又急令他开赴江浙、福建沿海征剿倭寇。俞都督走后,村民也以此方法制作柚果茶贮藏,以备急时之需,相传这就是石潭“柚果茶”或“果壳茶”传说的由来。

黎书辉的父亲黎三养是位老茶商,在蒲坑大队供销社收购茶叶三十载,对蒲坑茶的历史了如指掌,清远作家向南先生曾经专程采访过他。黎三养对向南先生说:“从前每年探亲访友或者喜庆日子,村民都喜欢用一包蒲坑茶作为礼物赠送客人。过去由于缺医少药,村民每当遇到小孩高烧不退时,就用纱布包裹一小撮存放了十几年的老蒲坑茶,蘸些鸡蛋清在小孩的头颅、前额、脑门和身背反复擦拭,不久高烧便会退去,这个土办法屡试不爽,效果神奇。”

后来,向南先生在其专著《清远擂茶》一书里写道:“山里人有饮食擂茶的习俗,蒲坑茶当属主打材料了,新茶擂出的擂茶清香可口,回味无穷;陈年的茶擂出的擂茶醇香绕舌,妙不可言。”笔者终于明白了滨江山区里的人们为何从古至今偏爱自己的蒲坑茶了。

滨江人对蒲坑茶情有独钟,有种难舍难分的感情。如今,普普通通的柚果皮,在石潭人手里就成了宝贝。随着中秋临近,石潭镇特别是蒲坑一带的村民家门口随处可见对半切开的柚果皮和大小不一的果壳“小球”,“柚果茶”外壳是柚果皮,里面装的是本地产的蒲坑茶叶。几百年来,这种奇特的“柚果茶”味道一直未曾改变过,年份越久的柚果茶越更珍贵。

黎三养说:“有的村民家中珍藏的柚果茶甚至长达十多二十年都不舍得喝,上了年份的柚果茶色泽如酱油,喝起来融合着柚果和茶叶的清香,让人一生难忘。”黎书辉说:“村民自古来就相信柚果茶有清肺润喉、化痰止咳的功效,因此还特别受外地人喜欢。生意好的时候,仅仅一个中秋节就可卖出去几千个柚果茶,不少珠三角游客还慕名前来购买呢。”

谁也意想不到,几百年前俞都督的一个不经意举动,为蒲坑茶找到了另一种出路。目前,黎书辉蒲坑茶种植基地已有1千亩,下一步将联合村民将种植规模扩大到1万亩,打造连片万亩的蒲坑茶种植基地,为当地农民带来致富希望。

祖传制茶工艺纳入“非遗” 茶道文化传承重任在肩

蒲坑茶历史悠久,自清代起行销省港澳。据《清远县志》载,蒲坑茶以蒲坑山为最,纯香无比,色泽如琥珀。这是蒲坑茶独特而神奇之处,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2012年清新人民政府将蒲坑茶制作工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达传、黎三养、黎书辉爷孙三人被列为蒲坑茶制作工艺“非遗”传承人。

说起黎书辉的父亲黎三养,蒲坑上了年纪的人几乎无人不识,他1974年参加工作,在供销社一干就是30个春秋。到了1992年供销社改制,黎三养承包了供销社一个门市部,带领黎书辉、黎先娣、黎彩英姐弟三人专营蒲坑茶生意。由于黎三养与蒲坑茶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对蒲坑茶情有独钟,爱不释手,故对蒲坑茶的品质了如指掌,成为品鉴茶质优劣的权威专家。黎三养说,他家祖传的制茶方法有四道工序,缺一不可,即翻炒、揉捏、炭火烘焙和复茶。对于祖传制茶工序中的每个细节和注意事项,黎三养早已烂熟于心,并要求儿子黎书辉时刻铭记。

黎书辉与其祖祖辈辈一样,都是喝着蒲坑茶长大。少年时代的黎书辉十分懂事,放学后总是主动做家务,节假日就到村中小道拾粪便、割杂草沤肥,来年开春就将沤好的绿肥施放在茶树旁,期待茶园的丰收季节。

蒲坑茶的品种是原生态灌木形细叶茶,虽然叶细,枝干小,但有顽强的生命力,不怕酷热、不怕寒冷,不用喷洒农药。每到春茶、清明茶、谷雨茶、白露茶的采摘季节,黎书辉总是跟着大人采茶、制茶、卖茶。由于蒲坑地处偏远山区,距离石潭圩有十几公里的路程,每逢圩日,只要是星期六或是星期天,黎书辉总是跟着大人,挑上自家种植的蒲坑茶步行二三个小时来到镇上出售,得来的钱除了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其余全部交给父亲。

俗语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黎书辉高中毕业后,就到广州、佛山等大城市打拼,从打工仔做起,先后做过保险销售员、医药代表、药店老板。事业成功后,富有爱乡之心的黎书辉见父亲仍矢志不移地经营蒲坑茶,感动之余,决定回家乡开茶叶店。为了铭记自己是清新人,故将店名定为“清新茶叶行”,并在老家蒲坑山种植起大片蒲坑茶。其实,黎书辉自己也承认,当年在广州打工时,就租住在芳村茶叶批发市场附近,熟悉茶叶行情,他选择回家乡种茶卖茶,一来是看中了蒲坑茶的发展前景,二来是听从父亲的嘱咐,将祖传的蒲坑茶制作工艺传承下来,使之发扬光大。

几年过去了,在外面漂泊了十年后再回家创业的黎书辉终于在清远市区站稳脚跟,开了三间蒲坑茶连锁专卖店,除了代理销售其它品牌的茶叶,重点经营家乡蒲坑茶。特别是成为“非遗”传承人后,黎书辉更肩负起传承蒲坑茶文化的历史重任,带领乡亲们扩大蒲坑茶种植面积,决心以实际行动重振“享誉滨江三百载”的蒲坑茶声誉。

笔者手记

蒲坑茶作为清远传统地方名茶,采用纯天然无污染地带种植,完全手工制作,汤色清澈明亮,气味香醇,味道甘凉,口感爽滑,无苦涩感,在数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已经凝结出“越陈越香”的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饮品、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蒲坑茶作为清远传统的健康饮品,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随着蒲坑茶万亩种植基地的建成,将昭示清新的茶叶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而蒲坑茶制作工艺“非遗”传承人黎书辉和他的蒲坑茶,也算得上是一张亮丽名片,值得蒲坑人荣耀和骄傲。

转自:中国报道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开发13613024963 ;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