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孝先:献身教育三部曲 负轭老马仍前行

2019-01-18 02:04:11   来源:黎志宙 审核:黎士贤       打印  转发  字号:T

640.webp (5).jpg

他是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更是一位懂教育、重知识的教授;他有计划、有恒心、讲效率、科学地教书育人,因他深知教育才能兴国,科技方能使社会快速而又稳步前行。

十八大曾明确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教育一词,无论是在高端、大器、上档次的繁华城市,还是在平淡、贫困、坚强的朴实山区,都显得那么重要和神圣。将毕生精力献身教育事业的黎孝先,科教报国,桃李芳菲,尽其所能唱响教育“三部曲”。

第一部:珍惜时光与渴求知识 坚持开拓创新和迎难而上

知识是推动文明社会发展的先导,没有知识的进步,就没有创新科技的诞生,便也没有兴国可言。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兴起的今天,知识即等于财富,有更多的知识,意味着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黎孝先教授执教以来,高度认同知识的重要性,并通过在教学过程和平时生活中,向学生及身边的人灌输知识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常说:“用玉帛装饰形体,只能得宠一时;用知识武装头脑,终身受益无穷”。不管是曲折百挠的过往,还是社会和谐的今日,他都保持着对知识数十年如一日的渴求和虔诚。他对知识如此渴求,如此着迷,还要从他的人生阅历谈起。

黎孝先出生于1928年,祖籍湖南湘阴。本应已到求学的年纪,却因那个时代的动乱,家乡曾4次沦陷,学校被迫停办,求学无门。抗日胜利后,却又因家境贫寒不得不多次辍学。他介绍,“当时我已经20岁,但却还没念完中学”。可就是这样一位20岁还没念完中学的人,三年后,就当上了研究生,后又成为大学资深教授。这不是传奇,却甚是“神奇”。

黎孝先自幼勤奋好学,好强善研,1949年参加革命后,由于自强不息,坚持自学,终于在1950年考入了东北商专国际贸易系,还没有毕业就如愿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届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后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继续学习,1955年毕业后留本校新成立的国际运输专业任教。当时,他既没有学过国际运输专业知识,教研室又无现存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但学生已招收入校,形势逼人。当时,他并未被困难吓倒,而且决心从零开始,坚持开拓创新和迎难而上,到处求师讨教,收集资料,争分夺秒地备课和写教案。他说:“那个时候,更感到时间的宝贵和知识的重要”。

求学的坎坷和开始执教的困难,并未让他选择放弃,相反地,却给了他珍惜时光的思维,托起了他对知识的渴求。由于他争分夺秒地积极备课,故在较短时期内,从无到有相继开出了四门国际运输专业课程,为新中国培养了许多国际运输专业人才,其中有不少已担任公司高管、高校教师和驻外机构的管理人才与业务骨干。

第二部:以校为家 坚持身先士卒奋战在教书育人和科研

探索领域的前沿

黎孝先的一生只被分配过一次工作,那就是留经贸大学任教,他说,只要经贸大学需要我,我会一直在这里, 即便是现在,虽然他已近鲐背之年,但仍坚持常到学校参加有关会议或处理有关事项与接待来访人员。

黎教授曾饱受那个特殊年代带来的苦、辣、酸、甜。他回忆:当他年富力强,想在教学科研工作方面有所建树时,迎来的却是“四清运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等各种政治运动,致使教学、科研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最让他心痛的则是,下放锻炼和学校外迁时,他参加教学工作十多年,历尽千辛万苦和呕心沥血写出的多个讲义和经年累月收集整理的许多教学案例和教学参考文献,因无处存放而不得不付之一炬,顷刻即化为灰烬,片纸未留。他的双眸湿润了,他的声音哽咽了,他想科教报国的理想,似乎很难实现了。

然而,就在他看似一无所有时,1973年,黎孝先喜出望外地重新登上了三尺讲坛,于是他更加专注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他表示:“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生是短暂的,而人类进步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却是无限的,要使有限的人生为无限的事业多做贡献,就必须坚定意志、奋斗终生、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为了夺回“文革”十年浩劫给教学、科研工作造成的损失,也为了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黎孝先积极参加了教学、科研建设和学术交流等活动。对外,他利用参加国际会议、出国讲学和对外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积极宣传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以利扩大对外经贸交流。对内,他利用校内外办培训班或送学上门,积极宣讲我国外贸方针政策和传授国际经贸知识,以利更有效地发展我国的外经贸事业。

为了加速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恢复和发展的步伐,1974年,黎孝先与冯大同、王林生和叶彩文共同倡议创办《国际贸易问题》刊物,在校、系领导的关心和同仁们的支持下,以王林生为主编的《国际贸易问题》创刊号于1975年问世。1979年,黎孝先与刘朝缙系主任在参加讨论学校发展规划时,建议学校马上创建出版社,与会同志均表赞同。会后,黎孝先与冯大同合议后即秉承校领导的旨意代学校起草向主管部门申请成立学校出版社的报告。1980年经上级批准要求学校出版社在当年4月26日对外挂牌营业时,却一无图书出售,二无启动资金,为了支持学校出版事业,黎孝先征得刘朝缙系主任和所有作者同意后,便将本系自编自印作对外办班用的6万套《国际贸易实务》(上下册)无偿捐献给出版社作为首部发行的图书,其出售的15万多元净收入,即作学校出版社的启动资金,从而解决了出版社创业的难题。

上述校刊和校出版社的创建,凝结了老、中、青三代人呕心沥血的付出。《国际贸易问题》刊物是我国外贸部门首创的学术性刊物,现已发展成为由教育部主管、经贸大学主办向世界发行的贸易经济类、世界经济类核心期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现在已发展成为颇有影响的学术出版机构。这两个学术园地都有效地促进了我校教学、科研的发展,并相继出版发行了许多优秀教材和科研成果。这就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后国际经贸形势的发展和为国家培养国际经贸紧缺人才,黎孝先身先士卒,与全系教师共同奋战在教书育人的前沿,相继为中央各部委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其中有些已担任中央部委、省、市、自治区或驻外机构的要职,有些已成为专家、学者、企业高管和业务骨干,桃李满天下,为国际经贸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部:老当益壮 坚持著书立说和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

黎孝先曾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系主任、校学术委员和校党委委员,并受聘为中国海商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深圳赛格集团公司咨询决策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和仲裁员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北京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北京市进出口企业协会顾问等职。从1989年他辞卸校内党政职务和退居教学第一线后,即重点专注科研工作和教材建设,经过经年累月的努力,由他主编的《国际贸易实务》教科书1994年问世。该书出版后,立即被本校确定作为全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骨干课程,随后又被国家人事部和外经贸部指定作为培训全国大中型企业经理、厂长和评定国际商务人员技术职称的指定用书。该书被评为全国外经贸行业和高校优秀教材,并多次获省部级奖和全国高校畅销书优秀奖。2000年该书又被教育部审定列入普通高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本科教材。此外,他与石玉川另行主编的一部较为简明扼要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2012年再版后,也被评为“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本科教材。鉴于黎孝先为发展我国社会科学教学事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2000年6月16日国务院批准他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一个人要立志成才,就要学会做人与做事;要学会做人,就要走正道,辨是非,明事理;要学会做事,就要勤学习,重实践,苦钻研”。这是黎孝先教授的人生格言。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教生涯中,相继在国内外发表50多部著作(含合作),其中包括《世界经济百科全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和《黎孝先国际经贸文选集》等,此外,他还先后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和专题文章。其中,许多获奖作品,都是在耄耋之年、离而不休的情况下撰写的,这是他老有所为和老有所献的具体表现。

黎孝先的一生献身教育、水滴石穿的毅力与拼搏精神。正当我们万众一心圆“中国梦”的今天,黎孝先教授尽力唱响献身教育三部曲,这不仅有着现实意义,而且将产生深远影响。

文章来源:中国网  文/闫晓玉 宣继航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慧仙15999626778,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