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霞山下 黎氏熏风

2018-08-14 08:09:58   来源:黎志宙 审核:黎士贤       打印  转发  字号:T

  在湘潭县石潭坝乡菱角村长塘,在层峦叠翠的晓霞山下,坐落着一座土砖青瓦的房屋。这就是湘潭晓霞山黎家。据当地老人回忆,黎家原是一座拥有大小三十间的中国传统式庭院,前后两进四合。走进旧式槽门,庭院里高大的槐树和樟树,如同伞盖,浓阴蔽日。前厅高悬民国总统徐世昌为黎锦熙、黎锦晖等“黎氏八骏”的父亲黎松庵五十寿辰题赠的“美意延年”大匾。左右还悬挂有齐白石等当时社会名流题赠的字画。前厅楼上,是黎松庵先生的书房“诵芬楼”,这里收藏有历代名人字画和古籍。在前厅的左边,有一排厢房,这就是黎松庵夫妇创办的杉溪学校,专门对黎家子弟进行启蒙教育的学堂,同时也兼收一些穷苦乡亲的孩子免费入读。

  在黎家庭院的前边,是一口长两百多米的水塘,水清似镜,这就是长塘。长塘再过去是十里平川的大垅,一条小溪从垅中流过,溪水潺潺,鱼虾游窜,这就是杉溪。黎锦熙、黎锦晖的塾师湘潭诗人王仲言在《杉溪晚眺》诗中描述杉溪风光:“幽绝乡村地,秋光满目前。黄花霜里远,红叶雨中妍。古戍下孤岛,空山鸣乱蝉。忽闻邻犬吠,有客过溪边。”

  就在这个山清水绿,钟灵毓秀的地方,黎松庵夫妇养育了八子三女。其中八子在文化艺术界、科技界颇有成就,人称“黎氏八骏”。他们依次为: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1890—1978),著名音乐家黎锦晖(1891—1967),地质矿冶学家黎锦曜(1895—1953),平民教育家黎锦纾(1898—1954),铁道桥梁专家、土木工程学家黎锦炯(1901—1981),左翼作家黎锦明(1906—1999)、音乐家黎锦光(1907—1993)、美籍华裔作家黎锦扬(1915—)。黎氏三姐妹大女黎锦珈终生留在老家,侍奉父母,抚养子女;二女黎锦皇从事文教工作,曾与黎锦晖创办“明月社”。三女黎锦文,相夫教子,温良贤淑。黎氏八骏其中有五人分别载入各种辞典。黎锦熙、黎锦晖被载入《辞海》,黎锦晖、黎锦光被载入《中国艺术家辞典》,黎锦明被载入《中国文学家辞典》,美国波士顿大学穆歌纪念图书馆成立了黎锦扬个人文库。“黎氏八骏”父亲黎松庵曾对人笑言,朋友们说黎家可与北宋杨家相比,杨家将八弟兄,还有八姐九妹;黎家将八弟兄,却有三姐妹。黎家也是四郎八郎去了化外番邦(老四黎锦纾曾与朱德在德勤工俭学,老八黎锦扬定居美国)我们黎家四郎是去探索革命道理的,黎氏弟兄对国家对人民都有一点贡献。

  湘潭黎氏家庭,系长沙马王堆汉墓女主人的丈夫轪侯黎朱芲的后裔。《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记载:“轪侯黎朱芲,以长沙相于孝惠二年(公元前193年)封侯。”黎朱芲于公元前193年为汉高帝刘邦之子汉惠帝刘盈封侯长沙,其子孙世代蕃衍,散居湘东一带。湘潭黎氏宗祠位于湘潭老城泗洲庵,其族派歌为“光培锦泽,模烈均鉴,湘东延基,钖永懋灿”。近代以来的湘潭黎家,最著名的有晓霞山、茶园铺、观湘门三支。湘潭黎氏家族深受湖湘经世文化影响,累有湖湘名人问世。晓霞山黎家,主要聚居在石潭坝长塘菱角村一带。其当代最著名的是“锦”字辈的“黎氏八兄弟”。“黎氏八兄弟”祖父黎世绶(?—1898),属“光”字辈,青年时寄籍广西。咸丰六年(1856年)乡试中举,后入曾国藩幕府任军机要员,相继任过热河知县、安徽盐运使、四川学政等职。黎世绶喜读书和刻印绘画,一点钱都买了书画和印石。回家乡时,几口箱子打开一看,不是书画就是石头。黎世绶之子黎培銮(1869—1952),号松庵。晚清时考中秀才,虽考中秀才,并不以为然。常说:一生考而不中,颇不甘心,一旦考中,却又成了清朝奴隶公民。并认为“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隐”,遂无意仕进,将全部精力放在子女的教育和培养之上,常以诗书自娱,淡泊一生。

  “黎氏八骏”的外家在今株洲县群丰乡长岭成山冲,新中国成立前属湘潭县藕灵乡。外祖父黄远积(1838—1872),字仲容,一字恺卿,行第九,清同治壬戌恩科举人,乡间称“第九举人”,官刑部主事,著有《思恒复斋文集》2卷。黄远积生有三子四女,三女黄赓嫁黎松庵,她就是“黎氏八骏”的母亲。黄赓聪颖贤惠,通晓经史诗文,读书作文,吟诗填词,写得一手好小楷,而且待人谦和,处事公正,扶危助难得到乡邻的尊重。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湖南发动农民运动时,她担任过湘潭县第一任农民协会的妇女会长。以她小地主兼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背景,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可见其思想进步。“黎氏八骏”二舅黄笃瓒(1862—1922)与赵启霖、孙蔚林称“湘潭三神童”,晚清举人,曾任曹州府知府加三品衔。居官廉正,饶有政绩。三舅黄笃质、清国子监生,其长女黄鹤寿嫁黎锦熙,亲上加亲。黄远积的子辈中频出举人,在孙辈中也出了好几位博士,因此,成山冲流传着一首民谣:“成山冲成山冲,头上顶的举人,怀里抱的举人,胯下夹的举人。”

  晓霞山黎家是个书香门第,又是一个民主开明的家庭。传统的封建观念比较淡薄,接受民主新潮思想较早,赞成戊戌维新,拥护辛亥革命。对待子女教育严格,但不苛求。黎松庵奉行以读书为乐的人生哲学,他家经常成为文人墨客的聚会住所,他的书斋“诵芬楼”常是高朋满座,评论时事,吟诗作画。1895年,由黎松庵发起在其家成立了“罗山诗社”。其诗友有齐白石、王仲言、罗真吾、黎雨民、黎裕昆等,原在黎雨民(即黎丹)家成立的“龙山诗社”成员,皆转入“罗山诗社”,社外诗友也都加入。他们时常去长塘黎松庵家做诗应课,摹石作画,奏乐歌唱。当时湘潭大旱,数十诗友相聚黎家,乡人误以为吃排饭(即饥民排队到有存谷的人家去吃饭),盛极一时。齐白石则常为诗友们造花笺(在白纸上作画,用以誊诗、写信)。齐白石1909年有《与黎大松庵书》回忆那时美好情景:“一日独坐,回忆十年前与公频相晤时,蜕园(王仲言)、云溪(黎裕昆)多同在座。聚必为十日饮。或造花笺,或摹金石,兴之所至,则作画数十幅。日将夕,与二三子游于杉溪之上。仰观罗山苍翠,幽鸟归巢,俯瞰溪水澄清,见蟹虫横行自若。少焉月出于竹屿(白竹坳)之外,归诵芬楼,促坐清谈,璜不工于诗,颇能道诗中之三昧。有时公或弄笛,璜亦姑妄和之。月已西斜,尚不欲眠。……安得化身为蜗牛,负其庐置之于罗山之侧!”书信中,齐白石对罗山诗社的那些日子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罗山诗社”在黎家持续多年。成立那年,黎锦熙已6岁,黎锦晖5岁。后来黎锦熙10岁时还参加了诗社应课。

  齐白石自1894年到黎家为黎松庵父亲画遗像起,一直到1902年离湘潭去西安,连续8年,年年都要在黎家住上一段时间。当年齐白石来黎家画像,王仲言在黎家家馆当塾师。4岁的黎锦熙和3岁的黎锦晖人小,课凳上不去,常由齐白石抱上去。齐白石家穷,只读过半年私塾。因此,黎松庵也让他一起就读。齐白石的画,特别是早期的画,受民间绘画影响很大,不属文人画,他不画或少画文人必画的松梅兰竹,画的多是农家蔬果、农耕用具、乡间草虫。齐白石的诗,也不属文人诗,而是受民歌影响很大。有人评价,他的诗用词造句常有欠妥之处,又爱把口头语入诗。齐白石在黎家学作诗非常认真,每天天刚晓,他即手拿诗抄,来到杉溪边沿着杉溪,边读边唱诵边往前行。有一次因为只顾背诗未顾脚下,一脚踩空,掉到水里,弄得衣裤都湿透了。齐白石在黎家学刻印,黎松庵送他几张丁龙泓、黄小松刻印的拓片,齐如获至宝,认真摹刻,刻了再磨,磨了又刻,直到自己满意,常弄得他住的客房里,四面八方,满是泥浆。有一天,黎松庵指着杉溪上的独木桥对齐白石开玩笑说,你若能退着走过去,我就送你一方佳印。结果齐白石赢了,得到了他非常喜欢的印石。后来齐白石还有诗追忆此事:“三十年前溪上路,丹枫乱落黄花瘦。与君颜色未曾凋,人影水光独木桥。”在此诗的自注中齐白石还记载了此事。齐白石为了心中的追求,锲而不舍,勤奋努力,不畏难,霸得蛮的品格,在黎家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1898年的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维新思想却在社会上蔓延开来,不可阻挡。素来开明的黎松庵夫妇,接受民主思想很快,感到旧式教育必须改革。于是,停办私塾,于1910年办起新学——杉溪学校。聘请有新学知识的宿儒,开设中西合璧的课程,讲授四书五经,也讲授算学、格致、博物、音乐、美术等新的课程,以便自己子孙和乡邻子女就学。学校正在筹建之时,恰遇齐白石来。据黎锦明回忆:“松庵公延之登诵芬楼,焚香扫榻以居之,曰:‘予顷与同里商建杉溪学校,以教育寄读儿孙,任重予力不逮也。今老友以诗画赐教,足以解忧也。’”“大师来诵芬楼三数月间,得工笔民俗画约四幅,都为堂幅卷轴,一曰:‘观音送子’,以喻松庵公方事为人教育儿女也;一曰:‘钟馗戮怪’,以松庵公居隐,律己教人,大得正途,怪可诛也;一曰:‘铁拐李’,喻松庵公不图名利,将来毋得为游仙乎?松庵公逐一悬之于学校食堂正壁。”

  齐白石与黎家的交谊,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延续三代人。1919年,齐白石避乡间匪乱定居北京。1929年,黎松庵来到大儿子黎锦熙家小住。阔别多年的老友又相会了,齐白石作长幅大画数幅,挂满黎松庵所住房间四壁。俩人经常互相拜访还相携登高游玩。黎松庵还乡后,俩人常有书信往来。1950年黎松庵80寿辰,齐白石送巨幅《松鹤图》祝寿。

  黎松庵夫妇乐善好施,对待邻里包括佃户佣人也很友善。遇到灾年,佃农交不上租子时,黎家不仅不追讨,反而送米送布救济。所以,土改虽划为破产地主,但没有戴帽子,也没有挨斗。黎家隔壁的陈姓老农,曾是黎家的佃户。他说,他父亲同黎松庵生日是同一天,都是农历十二月初七。每年这一天,黎家都要喊我们全家去他家吃寿面。他还说,每逢过春节,黎松庵都要自购红纸为乡邻写好春联,送到各家各户。乡间有小孩生得多,难以哺养的,常常将女婴包好,夹上一张红纸,上书生辰年月日,天亮前送到黎家门口,然后放一挂鞭炮悄悄离去。黎家抱回收养,并培养成人,到了十七八岁帮她找户好人家嫁出去。这些养女把黎家当外婆家,经常来走亲戚,黎家热情款待,如同一家人。

  黎松庵先生有强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思想。甲午之战,中国惨败,黎松庵痛恨清朝腐败无能,在朋友聚会时他怒斥日军侵略、清朝丧权辱国,并提出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组建新军,抵御列强侵略的主张。他的民族自强、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感染和教育了黎氏兄弟姐妹。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常写家书鼓励子女抗日。湘潭沦陷后,他四处逃难,决不做日军的顺民,在他的感召下,曾在沦陷区工作的几个子女,不受日伪政权的诱惑,决不叛国求荣。黎氏八兄弟中老五黎锦炯是铁道桥梁专家,1943年在日本占领北京以后,生活极其贫困,当时有日伪华北政府建设总署督办出高薪聘请他为日本人服务,而黎锦炯严词拒绝。在三十年代,日本人曾邀请黎锦晖的歌舞团去日本演出,待遇优厚,黎锦晖以当时日军侵华而拒绝。而且,黎锦晖面对日军侵华,写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

  黎松庵夫妇还严于责己、宽以待人。黎松庵夫妇曾经救活了一个倒在黎家门口奄奄一息的名叫罗寿的小男孩,又把他哺养成人,成人后黎家许多重要事务都交给他打理。因为收入少开支大,黎家每每卖田度日,这卖田的事也交给罗去办。没想到罗寿将黎家所卖的田全部贱卖给自己。直至土改,罗寿变成地主被斗了,黎松庵才明白过来。乡邻都气愤地说黎家收留了一个孤儿,好不容易把他哺养成人,没想到却是一个忘恩负义的白眼狼。而黎松庵却自责地说,罗寿这孩子太精明,我虽然救了他的命,把他养大成人,却未能教他修身为人,总是有愧于他啊!

  湘潭晓霞山黎家,在黎松庵夫妇的教养下,为国培养出这么多栋梁之才,为国家作出了这么巨大的贡献,社会影响是如此深远,这不能不引起世人的关注,也引起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2005年9月12日,黎锦炯之子、军旅作家黎白先生,他回忆了胡耀邦和他的一次重要会面,那是在20世纪80年代,胡耀邦任党中央主席的时候。黎白回忆说:一天,胡耀邦在中央党校偶然碰见我,就把我叫住。因为我和他是在1948年认识的,当时我在炮兵旅政治部工作,他在十八兵团当政治部主任。他召集了一个会我参加了,两人进行过交谈。他的记忆力很好,又平易近人。他把我叫住,对我说,我找你谈一件事,简单一点,我建议你把你们湘潭黎家好好写一写。他说,我上学的时候,读的b、p、m、f是你大伯的注音字母,我在江西苏区的时候你二伯作的《桃花江》我们都会唱,而且用《桃花江》的曲子改写了词。我和肖华在部队时,我们弹的钢琴和风琴也是你二伯的手法,叫黎氏钢琴弹奏法,我们弹的曲子全部是你二伯创作的,如《可怜的秋香》、《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等。他说,你知道不知道,毛泽东曾经说过,《红楼梦》是反映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历史的横断面,《金瓶梅》是反映封建社会低层的历史横断面。你如果将你们黎氏家庭写出来,应是反映中国辛亥革命以来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横断面。我在真理标准讨论时就考虑过,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组织一些同志,实事求是地书写反映我们中国革命现代史的文学作品,你们黎家的跨度就是百年历史,从辛亥革命前夕一直写到“文革”,写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这个建议是经过认真考虑的,我这个建议不是以党主席的身份向你下命令,只是建议你认真考虑。

  胡耀邦同志的话引起黎白的深思,他觉得党中央领导这么重视黎家,自己有责任来完成这个任务,他拖着病体,克服种种困难,在2007年,他撰写了150万字的传记文学《湘潭黎氏》,用以告慰胡耀邦总书记的在天之灵。

作者:黎洪明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开发13613024963 ;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