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邑优美家风】中堂第一村——潢涌村黎氏 两条家训光照全村兴盛800余年

2018-08-10 11:01:16   来源:黎志宙 审核:黎国强       打印  转发  字号:T

b8c0c26018d04e2194501ecabf24bb5f.jpg

■中堂镇黎氏大宗祠本报记者 郑家雄 摄

95561ef502e84512b6d45b2c8aafb0a5.jpg

■中堂镇黎氏大宗祠内景本报记者 郑家雄 摄

3224e63e2ee942ada5ee3ccdd7329ec4.jpg

■中堂镇黎氏大宗祠本报记者 郑家雄 摄

  东莞,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历朝历代名人辈出,亦积淀了丰富厚重的家训文化。这些家规祖训和相关的祠堂故居,经历代后人修缮维护,大多保存完好,部分家训已写入族谱。 

  千百年来,各姓氏族人秉承祖训,耕读传家,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个难以磨灭的印记。 

  《东莞日报·廉洁东莞导刊》推出“莞邑优美家风家训”系列专题,汲取精华,拂去糟粕,让古老的家风家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传承和弘扬良好家风,激发新时代正能量。 

  “为父者严,为母者慈,为子者孝,为妻为妇者顺,为兄为弟者怡怡愉愉。” 

  “教孝教忠,修以家,永怀旧德;允文允武,报于国,式换新猷。” 

  这是从南宋至今,中堂镇潢涌村黎氏族人一代又一代人传诵的两条家训。800年前,黎氏始祖以孝起家,形成了以“孝”修家、以“忠”报国的优美家风,继而形成族风、村风。 

  承此家风家训,潢涌村由此兴盛,黎氏英才辈出。据统计,从南宋至清朝末年,潢涌村出现了一大批文武进士和举人,其中进士8人、举人36人,监生、贡生近300名,为官者近100人。 

  改革开放以来,潢涌黎氏在先祖家风家训的影响下,全村上下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单一农业经济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取得了村集体经济的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中堂第一大村,甚至曾经成为东莞集体经济总量第一村。 

  始祖因“孝行”受南宋皇帝嘉奖 

  “百善孝为先”,这是我国从古至今流传的俗语,对于潢涌村黎氏始祖来说,他不仅感同身受,而且因此意外地成为了黎氏一族的发家之举。 

  据《潢涌村志》记载,潢涌黎氏始祖叫黎宿,生活于南宋淳熙年间。不幸的是,到了黎宿这一代家境败落。 

  像当今很多人从我国中西部省份来到东莞等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打工一样,当年的黎宿也选择了从惠州博罗县白沙村迁至经济条件更好、更适合生存居住的东莞潢涌村,以寻求更好的生活与发展。 

  初到潢涌村时,黎宿以做豆腐为生,被人唤作“豆腐公”,还与当地的陈姓女子结了婚,从此便定居于潢涌村。 

  黎宿勤劳守德,而且非常孝顺。有一年,黎母重病病危,黎宿为救母四处寻医。有一个老中医开了处方给他说,须用人肉和此处方药同煎,此病方能治好。 

  他听后,断然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和药煎给母亲饮用,结果真的把母亲病治好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割股愈亲”的故事之一。当时东莞县令表扬了黎宿的“孝义”行为,把这个孝子“割股愈亲”的动人事迹奏报朝廷。 

  当时朝廷当政的是南宋第二任皇帝孝宗赵昚(shèn)。由于南宋开国皇帝高宗赵构无儿子,同族的赵昚被选作高宗继子最终获得皇位,他因感恩而格外重视孝道。 

  听闻东莞县令的奏报后,皇上深受感动,颁旨奖励了黎宿,旌其门“孝义”,嘉其里“德本”,封其爵位朝议大夫。到了明嘉靖十四年(1535)省会建“四坊”示式,又把黎宿列入“孝友坊”。 

  此事在明清两朝的东莞县志中均有记载。据潢涌村志办负责人黎胜仔介绍,当年黎宿不但受到嘉奖,还获赐田地与金银钱物。 

  拿到“第一桶金”后,黎宿干了两件事情:一是修建祠堂,二是聘请教书先生开办村级公益学校,当时叫“义塾”,让黎氏子孙接受教育。 

明清两代家训见证一大望族兴盛 

  黎宿的孝行与义举在家中形成了良好的家风,也影响着黎氏后代。 

  黎宿育有四个儿子,在他影响下,个个长大成人都很出色,一家人父严母慈,子孝妇顺,兄弟团结和气。 

  潢涌黎氏一族自此开枝散叶,逐渐人丁兴旺,事业顺畅,一代又一代的黎氏人才从这里辈出,逐渐成了潢涌大姓,东莞地区望族。 

  比较有名的是黎宿十世孙——黎光。黎光生活于元末明初时,为人刚正不阿,倜傥有骨气。洪武五年(1372年)由乡荐选入皇帝禁廷文华堂陪伴太子读书,数年后考取进士,入翰林院编修,后又被委派为监察御史。 

  黎光在朝廷中很正派,刚正严明,检举官吏的罪状没有顾忌,后来受到朝中奸臣的诋毁被贬。后来的明永乐皇帝为其平反,还为了表彰他的忠贤,恩赐在黎光的家乡建双门牌楼一座,又在旁边竖立一块石碑,写着“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八个大字,以示对黎光爱护百姓和正直无私的品德的尊敬。 

  据《潢涌村志》记载,黎氏家风在黎光的主持下形成了代代相传的文字内容。明洪武七年(1374年),黎氏大宗祠重修,黎光聘请翰林待制、奉训大夫、浚仪赵宜讷作碑记。 

  赵宜讷把黎氏家风整理入碑文为:“为父者严,为母者慈,为子者孝,为妻为妇者顺,为兄为弟者怡怡愉愉”。如今走访潢涌黎氏大宗祠,仍然能看到两块古石碑上对该段27字家训的详细记载。 

  黎胜仔说,明代的家训是教育黎氏子孙以孝修身齐家,而清代的家训则是在此基础上,教育子孙要更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在国家与社会的大舞台中有所作为,建功立业。 

  到了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黎氏后人、壬辰科进士、翰林黎溢海,为大堂撰写对联:“教孝教忠,修以家,永怀旧德;允文允武,报于国,式换新猷”。 

  此联人人吟诵,启迪了黎氏乃至潢涌村民以“孝”修家,以“忠”报国,致使潢涌涌现出众多的为民报国的优秀人才。 

  据《黄涌村志》统计,自南宋至清末,出现了一大批文武进士和举人,其中有8名进士、36名举人,监生、贡生近300名,为官者近100人。 

  优美家训激励潢涌人争创中堂第一村 

  潢涌村黎氏在良好的家风家训教育下,无论在哪个朝代、哪个历史时期,潢涌村总有黎氏优秀人才涌现。他们有的在朝廷为官,有的在地方主政,精忠为国,为民服务。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年代,有一大批热血志士积极投身革命斗争中去,其中有17人为了民族和人民光荣牺牲,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广大劳动人民和许多知识分子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工作中去,许多人被评为积极分子,也有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 

  黎氏家训不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推动着文明和谐的潢涌村风形成。 

  潢涌村先后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五好党组织”、广东省宜居示范村、广东省文明村、广东省名村、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东莞市文明村标兵、东莞市文化建设标兵村等多项荣誉。 

  退休老校长黎秉铿说,改革开放时,所有的村都处在一穷二白的同一起跑线上,大家实行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潢涌村却在已故的村党总支书记的带领下,团结一心发展集体经济,开办砖厂与造纸厂,奠定了潢涌村现在的经济基础与地位。 

  经过近40年的艰苦奋斗,潢涌村一跃发展成为中堂镇经济总量第一大村。在造纸产业带动下,潢涌村集体经济连续10多年名列东莞三甲,成为东莞赫赫有名的富裕村,村集体可支配收入曾多次在全市所有村社的排名中位居第一。2016年村集体工业总产值51亿元,集体可支配收入达5.18亿元。 

  “家训里说‘为兄为弟者怡怡愉愉’,就是教导我们黎氏子孙和睦相处,团结和谐;‘允文允武,式换新猷’就是要我们积极进取,创新发展,敢于作为。”黎秉铿解读道。 

  目前,潢涌村由4条自然村组成,下辖27个村民小组,农村户籍人口10250人,外来人口1.2万多人,  在黎氏优良家训的推动下,全村千家万户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村风,全村上下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传承和发展着前人业绩。(记者/柯兵)

来源:东莞时间网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慧仙15999626778,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