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小学史话

2018-07-19 08:52:40   来源:黎子龙 审核:黎国强       打印  转发  字号:T

WechatIMG44.jpeg

廣州市番禺區沙灣古鎮

《京兆小學史話》

京兆小學標志

每當站立京兆小學門前,映入眼簾的是一座莊嚴肅穆的清代建築“文學流風”牌坊!每天,“文學流風”牌坊恭迎一批批師生魚貫而入。在綠樹掩映繁花盛開之間的仿古建築教學大樓中,在“文學流風”的氛圍下,辛勤的園丁正灑汗揚手,孜孜不倦地傳道、授業、解惑。天真爛漫的學子正如饑似渴地吸取知識,刻苦鑽研,勤奮學習。每年,“文學流風”牌坊又歡送一批批學有所成的學子步出京兆小學校門,衷心祝願他們或繼續學業深造,或成爲社會精英,竭力盡忠,報效祖國!自然而然“文學流風”牌坊便成爲京兆小學的標志,永遠銘刻于每個就讀京兆小學的學子的終生記憶中!

這座“文學流風”牌坊是沙灣黎氏的“黎氏大宗祠”永錫堂儀門原建築物。“黎氏大宗祠”建于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興建“文學流風”儀門。儀門又稱牌坊。儀門坊額正面爲陽文楷字“文學流風”,背面爲陰文楷字“淩江報冣”。

 “文學流風”:流風,語出孟子“流風善政,猶有存者”。指祖先在讀書求學上的和仕途中的懿範美德,流傳于後代,成爲一種教化的風氣。族譜載:“黎氏番禺始祖巨川公遷居紫坭西海,築黎氏書樓,時稱其文獻爲一鄉之望”。巨川公潛心讀書課子,以扶植後裔爲己任。課子之餘,或倚樓而吟詠,或臨流而垂釣,或扶犁而耘田,悠然自娛,以耕讀之風傳世。遂其後裔科甲揚名,忠臣志士聯翩鵲起:長子黎聲之公,仕宋爲四八宣義郎,朝議大夫。黎叔永公(新造禮園房),宋淳祐壬寅科(公元1242年)進士,授淅東提舉,福建提刑按察副使。長孫黎南現公(紫坭房),爲宋淳祐丙午年(公元1246年)解元。第四孫黎南珍公(沙灣房),爲宋咸淳戊辰(公元1268年)科進士,任福建莆田縣令。黎貫公(從化韶洞房),明正德丁丑科(公元1517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陝西道監察禦史,巡按江西,掌河南道事,贈尚寶司少卿,崇祀廣州府學鄉賢。黎民表公(從化韶洞房),明嘉靖甲午科(公元1534年)舉人,授翰林院孔目,轉吏部司務辦,內閣敕制房事,擢南京兵部職方司員外郎,戶部監通州倉,升河南布政司參議,崇祀廣州府學鄉賢。黎民衷公(從化韶洞房),明嘉靖丙辰科(公元1556年)進士,擢吏部稽勛司員外郎,驗封司郎中,廣西參政,崇祀廣西名宦、廣州府學鄉賢。黎邦琰公(從化韶洞房),明隆慶辛未科(公元1571年)進士,授臨川縣知縣,吏部稽勛司主事,驗封司郎中,擢江西右參政,崇祀廣州府學鄉賢。黎瞻公(南村板橋房),明嘉靖壬午科(公元1522年)舉人,授尤溪縣教諭,分校江右鄉試、南京鄉試,遷國子監助教,擢順天府通判,升順天府尹,調判南昌府,崇祀廣州府學鄉賢。黎遂球公(南村板橋房),明天啓丁卯科(公元1627年)舉人,未舉時稱之爲詠黃牡丹花狀元。授兵部職方司主事,監廣東軍,提兵援贛州,勤王死節,贈太仆寺卿,加贈資政大夫兵部尚書,賜謚忠湣,崇祀廣州府學鄉賢。宋、明清時期黎巨川裔孫科名疊出。由宋淳祐壬寅(公元1242年)至清同治庚午(公元1870年)止,巨川公後裔各房,共有五名進士和三十九名舉人。是以新造禮園房有“一枝三秀”之美譽;沙灣房有“三代文魁”之雅稱;南村板橋房有“一門五名宦,四代七鄉賢”而爲盛:從化韶洞房有“一門三進士,三代四鄉賢”而聞名。其孝子賢孫,秉承祖訓,克振家聲,勤耕苦讀,蔚然成風。沙灣黎氏感巨川公教化之恩,故題“文學流風”以旌之。

“淩江報冣”:淩江,爲雄州(今南雄)之別稱,是雄州南流之水,發源于南雄市百順鎮俚木山,合武江彙于湞江(今韶關)。巨川公之高祖父景成公爲宋賜進士,知雄州軍事,因官曾寓居雄州。而淩江又在古時,曾爲沙灣水道之名。在磷肥廠江邊,古時曾有“淩江小埗” 的渡江埗頭石匾額,可資佐證。用淩江二字,可體現沙灣黎氏與知雄州軍事的黎景成的傳承關系。冣:是“最”的异体字,有極、十分、無比的意思,可比喻爲功勞最高、政績顯赫。報冣,又稱舉最。漢制:“長吏考績,舉最優异者,上報朝廷,稱爲舉最”。即古時上級長官考核下屬官員,把政績顯赫者列名上報朝廷。這裏意指沙灣黎氏希望後裔爲官者,以政績顯著,被列名上報朝廷,祈鼓勵後人。

两额意思都是激励黎氏后裔秉承先祖勤奋读书的懿范美德,以清廉显赫的政绩报效国家。

京兆小學緣起

京兆小學的前身爲“黎氏書室”。“黎氏書室”原爲“敬義祠”,始建于明天啓元年(公元1621年)。後將“敬義祠”辟爲“黎氏書室”,供黎氏族內子弟于此讀書,以應試科舉。

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清朝命張子熙、榮祿、張之洞等,以日本學制爲藍本,擬訂學堂章程。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1月公布《奏定學堂章程》,亦稱《癸卯學制》。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開始廢除科舉制度,清廷頒布《清帝諭立停科舉以廣學校》。也就是立即停止科舉,推廣創辦學堂。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沙灣黎氏將“黎氏書室”創辦爲“京兆兩等小學堂”。由舉人黎廷鈺與舉人黎朝書聯名,將開辦章程,稟准番禺縣劉轉詳提學,獲批備案。

《黎氏京兆小學堂》碑記載:“竊思我族京兆小學堂,創自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業經紳耆黎廷鈺等聯名,將開辦章程,稟准番禺縣劉轉詳提學,憲發給鈐記,飭遵開用在案。惟紳耆等前稟章程內,開學費一節,每年除由祖嘗捐外,仍賴子孫踴躍捐輸,始足敷支。族紳朝書經始其事,嘗恐經費不敷,難垂久遠。臨終猶惓惓,以學費爲慮!遺囑:將平日節縮之資,捐銀壹千両,置産業,以充學費。該紳朝書家屬如數繳出。業于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月湊置省城油欄門外新填堤岸舗地,囗囗議定將來建舗收租,專充京兆小學堂之用。但事關久遠囗囗囗囗囗誠恐他日或有事故,移作別用,不獨京兆學堂難資挹注,囗囗囗囗囗朝書始終維持學務之盛意。謹囗囗俾日後子孫知學堂擁有省城油欄門堤岸舗

地,是由族紳朝書出銀湊置。將來舗地所得租銀專充學堂之用,不得挪移侵蝕,則學堂經費永遠有著矣!     囗囗囗囗年己酉(公元1909年)仲冬吉旦紳耆謹序”

此碑原藏于“黎氏書室”頭門內。公元1997年中心小學興建教學大樓,拆毀“黎氏書室”,“黎氏書室”石匾額自始而不知下落,有一說法是埋在教學大樓基礎下。此“黎氏京兆小學堂”碑石已被撬爛,遺棄于建築廢料殘渣中。幸得廿二傳孫黎兆森叔台費盡心機,在殘渣中撿獲殘塊,重新鑲嵌成塊,藏于臨川祠內。

 “京兆小學堂”爲兩等小學堂,按清廷學堂學制,實行五、四制,初小五年,高小四年。是沙灣創辦學堂之始,在番禺亦可稱率先之舉!

民國版《番禺縣續志》p265學校志二,載:“黎氏家族小學堂,在本善鄉經術里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族紳黎廷鈺等倡議,將本族書室改設。三十三年稟准立案。開辦經費,由祖嘗提撥。本族學生不收費,外姓附學者,從廉征收。”

《番禺鎮村志》(一九九六年版)p139:亦有載。從略。

《番禺百年大事》(二零零零年版)P6:亦有載。從略。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學堂改稱學校。“京兆小學堂”遂改稱“京兆小學”。按國民政府教育部《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實行四、三制,初小四年,高小三年。

沙灣黎氏按黎朝書遺囑在所置省堤地建商舗酒店,最聞名的是“白雲酒店”。所有商舗酒店出租收入均專供“京兆小學”經費之用,可見沙灣黎氏對教育的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所有商舗酒店均收歸國有。其中“白雲酒店”原建築物至今尚存,今位于廣州市長堤大馬路342~344號。

公元1934年,廿一世祖黎拾義慷慨捐巨款置田65畝收租作“京兆小學”常年經費。黎拾義對教育素來當仁不讓,且不遺余力。也是沙灣黎氏重視教育的一斑!

公元1934年,由黎氏六盤祖房阮明公出巨資于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興建的“康和家塾”歸幷入“京兆小學”。

京兆小學命名

黎氏郡望是京兆郡。郡望:《辭源》修訂本P3105:“郡望:郡中顯貴的氏姓。”是郡中政績顯赫、德高望重之宗族氏姓。京兆郡《中國歴史地名大辭典》P689:京兆郡:三國(公元220年)以京兆尹改置,治所在長安縣(今陝西西安市西北)。由于沙灣黎氏始居祖黎南珍的第二十六代祖黎幹,于唐代宗大歴丙午年(公元766年)授京兆府尹。其後傳衍,在京兆郡發展成望族,故京兆郡爲黎氏的郡望。在把“黎氏書室”創辦爲學堂時,沙灣黎氏是以郡望來命名學堂爲“京兆小學堂”。 歴經百年,京兆小學數易其名,以下爲校名沿革:

1906年前                      黎氏書室

1906年——1911年              京兆两等小學堂

1912年1月——1924年          京兆小學

1925年——1944年              番禺縣第一區第三小學

1945年——1950年4月          番禺縣第一區沙灣鄉國民小學

1950年5月——1956年7月      番禺縣第一區第一中心小學

1956年7月至1957年2月  番禺沙灣鎮東村小學

1957年2月至1968年7月  沙灣中心小學

1968年7月——1980年8月      沙灣東村小學

1980年9月——1998年8月      沙灣中心小學

1998年8月——  至今          另選址新建沙灣鎮中心小學,原校複名爲京兆小學

無私奉獻  桃李報校

創辦者的無私奉獻,令後世景仰:

黎廷鈺:

二十世祖,諱廷瑛,又諱廷鈺,榜名朝瑛,職名文耀,字尊善,號雋夫,又號雋甫。(公元1843年至1919年)。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庚午科中式第五十八名舉人,揀選知縣。爲創辦“京兆小學堂”聯名稟請者之一。同治版《番禺縣志》、民國版《番禺縣續志》、番禺大夫山森林公園內《黎巨川墓前旗杆夾石刻文》有載。

黎朝書:

廿一世祖,原諱朝樞,改諱朝書,字圖東,號侶琴。生卒未詳。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己丑恩科舉人,揀選知縣,國史館謄錄。民國版《番禺縣續志》卷二十二,人物志五載:“……創建京兆兩等小學堂,盡出其研田餘積,捐銀千両爲助。又置省堤地,建舗收租,爲常年校費。迄今族內莘莘學子,得所供給,皆朝書謀之數十年前云。”黎朝書熱心辦學興學,主張用新制教育、教授歐美科學。鼓勵子侄向西方先進文化學習,洋爲我用。先後遣送藻庭、貴宰、藻颺等子侄就讀香港皇仁書院,又令嗣子藻鑒就讀廣州嶺南學堂,藻鑒不負朝書所望,獲庚款留學美國,取得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經濟學士及哈佛大學碩士,學成歸國,出任國民政府廣州市土地局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沙灣黎氏子孫均或就讀于黎氏書室,或畢業于京兆兩等小學堂,或畢業于京兆小學。他們繼續深造後,或回校任教,或服務社會,或報效祖國,共同爲母校爭光:

黎拾義:

二十世祖,諱拾義,字禮綿。(公元1870 ~1948年)。秘魯華僑。畢業于廣州嶺南學堂。一生鼎力支持家鄉教育,素來當仁不讓,不遺余力。公元1920年間,其妻于沙灣開辦幼兒園一所,入園幼兒數十名,爲沙灣最早開辦的幼兒園。熱心族務,公元1927年倡議重修天海黎公祠賚思堂(現爲沙灣東村村委會),兄弟父子出巨資九千銀元(一銀元相當于白銀七錢二分)。公元1934年慷慨捐巨款置田65畝,供京兆小學收租,作辦學基金及常年經費之用。獨資興建“義廬”洋樓一座,供黎氏紳耆坐立議事,辟爲黎氏族務委員會。多行善舉,樂捐市橋方便醫院(後爲番禺人民醫院)五千銀元。慨捐廣州嶺南大學(後爲中山大學)一萬銀元(中山大學史料《中大圖志》之《拾友堂》有載)。又義捐香港嶺南大學(後爲香港大學)一萬銀元。受捐單位均推舉黎拾義爲董事。

黎次藩:

廿一世祖,諱耀垣,字翰東,號次藩。(公元1894 ~197?年)畢業于廣州嶺南學堂。兩次環游世界,大量收集西洋名畫印刷品,惜因時勢,未有遺存。擅油畫,國畫爲寫意花卉。出任京兆小學第二任校長。1943年任沙灣象賢中學訓導主任。爲人嚴肅,大力推行風紀教育,師生均敬重之。畢生從事教育事業,熱愛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因管理黎氏肯仁祖祖嘗,被取消教師資格,一直富閑在家,憂郁而終。

黎建勳:

廿二世祖,(公元1897~19?年)。出任京兆小學第三任校長。公元1947年任沙灣鄉副鄉長,文化股長。黎氏肯仁祖值理。因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只能于鄉中務農。

黎應窩:

廿二世祖,諱應窩,字初升。(公元1912~?年)。畢業于番禺縣官立師範學堂。爲京兆小學中文教師,深諳古典文學。以嚴師聞名,尤其對黎氏學子更爲嚴厲,無不敬畏而聽命,不敢越雷池一步!常以“勤有功,戲無益”教誨學子。擅于楷書。強調“字乃人之衣冠”,必須學好書法。筆者深受其教益。曾任沙灣鄉第四保保長,兼首席保長;黎氏蘿居祖值理,黎氏族務委員會執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未受重用反受岐視。最後調離沙灣于石涌執教,一校的教務勤雜,一人獨當,其處境可想而知。

黎繩孫:

廿二世祖,(?~1992年)。出任京兆小學第一任校長,廣州市國民小學校長,廣州市五桂中學第一任校長,澳門嶺南大學分校校長。畢生從事教育事業。終于澳門。

黎藻鑒:

廿二世祖。黎朝書嗣子。(公元1913~1977年)廣州市嶺南學堂畢業。獲庚款留學美國,于哥倫比亞大學取得政治、經濟學士學位,又在哈佛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學成回國從

政。公元1935年任廣州特別市政府秘書長。公元1936年任廣東省善後救濟總署主任、市政府參議、廣州市土地局長。

黎炎天:

廿二世祖,諱藻庭,號炎天。(?~1959年)。畢業于香港皇仁書院。爲京兆小學英文教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因小學取消教授英語,且爲清理對象,結束教學生涯。閑置于家而終其生。

黎竹一:

廿二世祖,諱兆葵,字典升,號竹一。(?~1955年)畢業于廣州市嶺南大學。民國時期任省立女子師範學校教員,廣州市一中工專教員,黃埔軍校教員。曾任何香凝秘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京兆小學數學教員。爲人和藹可親,鮮見呵斥學子,尤溺愛黎氏子弟。

黎應德:

廿二世祖,原諱應德,改諱志成,法號惟因,字知果。(1914~1990年)。公元1929年以成績優异畢業于京兆小學,因家貧未能繼續深造。校方憐之,且奇其才,遂聘爲教員。由是更勤奮苦學,邊教邊參加省教育廳舉辦之小學教員函授學習,遂獲教師資格。在京兆小學任教四年。公元1934年棄教從政,爲廣東省財政廳地稅督征處一等助理員。公元1939年依近代高僧虛雲大和尚之徒靈妙法師,于韶關南華寺披剃出家。法號惟因,字知果。終其一生于南華寺,獻身佛教事業五十余年,先後歴任北京中國佛教協會理事、廣東佛教協會副會長、韶關佛教協會會長。在南華寺先後出任知客、首座代監院、傳戒羯磨、授戒尊證、傳戒和尚直至住持。公元1990年歲次庚午閏五月初七日,吉殘西逝。火化後檢靈骨得赤色舍利和銀色舍利多粒,由中國佛教協會出資建舍利塔于南華寺內,謂“公得虛雲大和尚座下傳授心印,繼承衣鉢者,幷以申供養云”。二零一八年,南華寺出資于沙灣鎮東村黎應德故居,正在修建惟因大和尚紀念館。

黎明:

廿二世祖,原諱玉鏘,改諱黎明,以黎明名行。字鵬升。(公元1918~2016年)。畢業于京兆小學,曾任教于京兆小學。一生克己奉公,盡忠報國,居功不傲,崇尚廉潔,節儉樸素,嚴律子女。公元2001年爲京兆小學題匾。公元2016年9月26日病逝于上海。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警備區第五離職幹部休養所發文對黎明的評價:“《黎明同志生平》:河北邢台軍分區副司令員黎明同志(正師級)因病醫療無效,于2016年9月26日23時57分逝世,享年99歲。

黎明同志1918年5月出生于廣東省番禺縣沙灣鎮。他早年受進步思想的影響,積極投身抗日隊伍,1940年8月入伍。1940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同年12月轉爲正式黨員。

抗日戰爭時期,歴任廣東增城縣游擊隊員、小隊隊長、軍事教官副中隊長。廣東省東江游擊隊幹訓隊副中隊長、軍事教官,情報總站總站長兼指導員。寶安大隊軍事教官,第五大隊教導隊長。廣東省東江縱隊編練處軍事股股長。廣東省中區人民解放軍司令部參謀處主任,獨立團軍政督導員兼團長等職。在殘酷的革命鬥爭中,他積極深入敵後進行各種游擊活動。多次直接參加小型戰鬥。任參謀主任及團長時,曾直接指揮戰鬥。1945年春,他在廣東中區部隊任參謀主任時,由高明縣推進四邑、兩陽,開辟新地區途中,遇敵襲擊打散。雖身負重傷,仍建議部隊按原計劃進軍,幷積極設法聯系部隊。他不怕困難,不怕犧牲,信念堅定,歴經考驗,爲抗日戰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黎明同志歴任廣東省中區特委駐陽江、陽春兩縣特派員,華東軍政大學第四大隊學員,華東野戰軍司令部山東兵團作戰參謀、作戰股股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兵團司令部作戰股股長、作戰科副科長等職。參加過華東的南麻臨朐戰鬥、諸城戰鬥、膠濟路戰役、陸海戰役、渡江戰役、淞滬戰役等戰役戰鬥。在衆多的戰鬥中他執行命令堅決,作戰勇敢頑強,完滿完成了上級交給的各項任務,爲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國建立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黎明同志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兵團司令部軍務科科長。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裝備科科長。中國人民志願軍二十四軍司令部軍務科科長。炮兵第七學校學員。28師司令部副參謀長。69軍司令部作戰訓練處副處長。107師司令部副參謀。河北邢台軍分區司令部參謀長、副司令員等職。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曾參加過第二、三、四、五次戰役及停戰前的夏季反攻戰役。他積極貫徹上級指示,遵守幷維護黨紀國法。按黨的原則辦事,耿直不阿。工作作風積極主動,雷厲風行。在本職崗位上以身作則,認真負責,任勞任怨,嚴格要求,一絲不苟,爲我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做出了貢獻。黎明同志于1981年2月離職,在上海警備區第五幹休所休養。他離休後,仍關心國家和軍隊建設,堅決擁護黨的路綫、方針、政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與中央和中央軍委保持一致。平時關心和支持幹休所的建設和發展,積極參與各類活動。1955年黎明同志被授予中校軍銜。1964年晉升爲上校軍銜。1965年定爲12級。黎明同志1952年榮獲朝鮮三級國旗勳章。1953年榮獲朝鮮二級自由獨立勳章。1957年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三級解放勳章。

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黎明同志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共産主義事業,爲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軍隊建設無私地奉獻了畢生精力。他對黨忠誠,經受了複雜環境和革命戰爭的嚴峻考驗,對革命事業忠貞不渝。他雷厲風行,有魄力,具有豐富的機關工作和軍事訓練工作經驗;他工作勤奮,競競業業,服從命令,聽從指揮;他團結同志,廉潔自律,生活簡樸;爲人誠實厚道,聯系群衆,關心下屬;始終保持了我黨、我軍艱苦奮鬥的政治本色和優良傳統。黎明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奮鬥的一生,光榮的一生。黎明同志永垂不朽!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警備區第五離職幹部休養所”

京兆小學校歌

黎晴國根據黎潤河叔台和何國禎先生提供的部分“京兆小學校歌”歌詞,試整理而成,望知情者再斧正:

我爱我京兆学校,我爱我京兆学校!是我第二之家庭,是我一族新生命!宗功祖德,世泽绳绳!前贤后继,竭力经营!愧无祖矩,精益求精!循序渐进,永步不停!勤朴校训,经術家声!道德学业,骈臻兼程!青天学子,为国之英!精可嵘礴,意砥于成!雄哉我京兆学校!勉哉我京兆学生!

番禺縣第一區第三小學校歌

黎潤河叔台提供,陳國樑老師作曲填詞:

我底學校真可愛,美麗清潔又安祥!相交相聚真快樂,是我生活的家庭!我頌祝番禺一區三小學校萬萬歲!爲鄉村教育前途,發展燦爛的曙光!

京兆小學歴任校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

第一任:           黎繩孫

第二任:           黎次藩

第三任:           黎建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何乾識

             游惠萍

             麥志仁

1955年:           陳婉儀

1956年:           陳博偉

1957年:           梁玉芬

1958年:           朱永崧

1958年後:           陳淑英

 望知情者補充、斧正。


百年老校  再煥生機

百年老校“京兆小學”,雖然是由黎氏家族興辦而誕生,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近六十余年以來,早已超越了家族教育範圍,而造福一方水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人。

 “京兆小學”占地面積13600平方米。隨著不斷拆除黎氏祠堂原有建築物,進行改建而改善了校園環境。1984年旅港沙灣同鄉組集資近七萬元,捐建了一幢三層共六間教室的教學樓,1985年9月落成使用。1990年旅港鄉親何旁先生捐建少先隊隊部室一間。1997年拆除了“黎氏書室”原建築物,興建了教學大樓。1998年起不斷改善校園環境,增加設備設施。2006~2012年沙灣鎮政府先後投入千萬元,分期改造校園環境,讓百年老校一展新顔。現在學校教學區和運動區布局合理。有多媒體電教室、電腦室、語音室、軟件制作室、自然實驗室、儀器室、電子琴室、舞蹈室、音樂室、美術室、少先隊隊部室、圖書室,二百米環型跑道運動場、教師宿舍樓。師生飯堂等,成爲一所完善的現代化小學。

如今,“京兆小學”將其教育定位爲報最教育,正源于“京兆小學”的崇文重義,尚德尊賢的傳統。根據自己辦學歴史及文化資源,以“報最教育”爲核心來建設校園文化,秉承“崇文、習禮、尚賢、報最”校訓精神,全體師生衆志成城,竭盡全力要把“京兆小學”建成最好、最完善、現代化的小學,實現“報最教育”的目標!



沙灣黎氏廿三傳孫晴國字普雄號皓翁謹識

二零一八年七月十八日歲次戊戌六月初六日



黎氏京兆小学堂碑刻

WechatIMG15.jpeg

黎氏祠堂图形碑刻

WechatIMG16.jpeg

《文学流风》牌坊

WechatIMG45.jpeg

WechatIMG18.jpeg

昔日爲京兆小學兆小學提供經費的沙灣黎氏物業白雲酒店

WechatIMG46.jpeg

WechatIMG19.jpeg

WechatIMG20.jpeg

WechatIMG21.jpeg

今日京兆小學

WechatIMG22.jpeg

WechatIMG23.jpeg

WechatIMG24.jpeg

WechatIMG25.jpeg


WechatIMG27.jpeg

<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慧仙15999626778,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