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河黎家拳与麒麟舞

2018-06-13 08:41:46   来源:黎子龙 审核:黎国强       打印  转发  字号:T

WechatIMG36.jpeg

陆河京兆麒麟武术俱乐部(筹)部分队员


陆河黎家拳是陆河县河田镇内洞村流传的一种传统拳法。主要流派是传统南拳。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经过祖辈们的不断取长补短,改进和吸收融合各门各派的优秀技艺,逐步形成较为独特的黎家传统麒麟武术风格。整体由麒麟套、锣鼓套、拳套、庄套(组合对练)组成。

陆河黎姓祖先于宋朝后期从福建上杭迁至广东梅州。然后再由梅州迁至陆河(河田)。因定居于螺河西岸(当地俗称河背),故历来有“河背黎”之称。相传粤东黎氏三世祖逸仕公,武艺超群,勇力过人。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韩林儿称帝期间,约龙凤七年(1362)至龙凤九年(1364)(审核者注:按历史年代干支与公元纪年对照表:“1362为至正二十二年壬寅至1364为至正二十四年甲辰”),太祖朱元璋与另一支农民义军陈友谅争夺天下,黎逸仕在朱元璋部下从军。在鄱阳湖两军交战时,朱元璋被陈军追杀,在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黎逸仕奋勇杀敌,夺得一小舟拼命救出朱元璋。其时朱元璋将身上战袍一角割下付以黎逸仕收存,以作日后对证。朱元璋为感谢救命之恩,命部下每天特殊做肉馒头专供黎逸仕食用,故有“馒头公”之称号。朱元璋登基称帝,黎逸仕被〈敇封副将〉,在朱黎两姓中,逸仕“夺舟救主”传为历史佳话。

黎姓先民历来有崇文尚武的传统,村民练武之风世代盛传不衰。明清时期先后出有宣武大将军黎修和、武秀才黎名取、解元公黎应承等。大清雍正九年(1731年),河田设置为惠州府陆丰县吉康都。时任吉康都总兵林阿哈,将中原少林武术在河田传授。黎氏族人在福建少林南拳的基础上,融入部分北少林的武术元素,后又融合了长拳的一些套路动作,并确立尊敬“趙太祖师”为香火祖师爷。此后,经多次请外地拳师授艺,吸纳众长逐步形成黎家拳的武术套路,加以系统训练,并组建民间武馆。以麒麟为“图腾”,配合以麒麟舞演练武术。麒麟舞则以麒麟集福迎祥大围场、舔脚、舔左右半龙、舔龙身、舔龙尾、沉睡、觉醒等环节组成。武者服装以黄色为主调,显示皇家大内端庄气派,腰带则以青色为标志,显示麒麟青脸驱邪,引福归堂。并且偶意采青,春回大地,场面大气恢宏。以麒麟献瑞为主题,昭示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黎家拳讲究吞吐沉浮,手脚心神眼密切配合。手法灵活多变,借力打力,以左制右,以快打慢,以巧胜拙。身法步法则以大马为主,三角马为辅,相互交替转换,杀敌制胜。讲究角度、力度、速度。体现杂(路数杂)、猛(狠猛)、快(招数快)的独特风格。徒手练习套路有:三步推(入门必学)、四门挑、四门剪、白虎庄、虎尾、头门、黄牛顿踭、三门合、麒麟献瑞等;兵器有:长棍、短棍、钯头(牛头叉)、镏针(矛)、盾牌、牌刀、鸳鸯双刀、铁尺等。套路有:棍术下山虎(扫地风)、伏地虎、姜公钓鱼,钯头套路伏虎钯,镏针有过江龙、双龙出海,刀术为双飞鸳鸯等。

黎家拳沿袭传承了600多年,麒麟舞盛行280多年,是陆河民间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79年,国家开始恢复挖掘中华武术传统文化,黎家拳传承人黎万成先生由原陆丰县选拨为代表,出席参加当年汕头地区行政公署在澄海举行的成年武术表演赛,受到大会组委会的表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特别是在海陆丰农民革命运动时期,以及两次东征军与军阀作战中,陆河内洞老区农民赤卫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拿起长矛大刀运用黎家拳跟国民党反动派作你死我活的斗争,为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WechatIMG18.jpeg

左三为黎世建总教练


资料来源:广东陆河京兆麒麟武术俱乐部总教练黎世建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慧仙15999626778,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