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氏家谱源流】黎氏郡望——京兆郡、宋郡、九真郡

2018-02-14 10:36:32   来源:黎志宙 审核:黎业伟       打印  转发  字号:T

1、京兆郡 
  《辞源》注释“郡望:郡中显贵的姓氏。”“郡”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域的名称,远在黄帝时期已有州县之设,夏商朝时期郡比县小。周朝时天子直辖地分为100个县,每县辖4郡。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郡县制取代古老的姓氏宗法分封制,郡守县令均有一定的任期,不再是世袭的领主,郡比县大,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隋唐时期,州与郡同等。宋朝时撤郡设州府。元明清时期,均沿袭宋制。而清朝时,郡成为府的别称。“郡望”即一郡之中,显赫高贵的姓氏门族。用郡望来表示姓氏的显贵尊赫,从东汉王朝开始实行,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最为兴盛。清朝史学家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郡望自魏晋以门第取士,单寒之家,屏弃不齿,而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南北朝时代,各姓氏宗族,按其郡望权势又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贵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于494年迁都洛阳后,又按士大夫等级高低,立为郡姓:连续三代做过三公的称为膏梁;岀任过令仆的称华腴;任过尚书领护以上官职的为甲姓;任过九卿如方伯的为乙姓;任过散骑常侍大中大夫的为丙姓;任过吏部正员郎的为丁姓。 
  “京兆”即京都。“京兆尹”本是古代对首都最高地方长官的统称,相当现代的北京市长。因此广义上“京兆郡望”泛指任何朝代曾经做过首都最高地方长官的人及其後裔。姬姓黎国後代黎文魁公,曾在西周首都镐京仼“天官”之职,而其後裔黎幹公曾任唐朝时的“京兆尹”、封“京兆侯”,故黎氏堪称名正言顺的京兆郡望族。“京兆郡”始设于三国时代。《百家姓?郡望注释》“京兆郡:三国?魏以京兆尹改置,治所在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北魏移治霸城县(今陕西西安市东北)。北周还治长安县,复为京兆尹。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大业三年(607年)复置,改治长安县及大兴县(今陕西西安市)。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置雍州。东晋孝武帝时侨置(按:东晋、南朝为了安置北方来的人,在其管辖的长江南北地区,用北方州郡县名,设置了侨州、侨郡、侨县,称为侨置。因为当时北方人民与士族大量南迁,多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统治集团所以设置侨州、侨郡、侨县,是为安置北方士族,保护其封建特权,借以缓和南北士族矛盾,以巩固其政权)治所在邓县(今湖北省襄阳县西北)。南朝?梁废。” 
  “京兆郡”名门望族,共有三十三姓。依其权势地位高贵低下排列为:韦、丰、史、康、米、计、宋、舒、杜、宗、羊、於、家、段、车、全、郜、黎(排十八位)、扶、雍、寿、扈、浦、别、夔、晁、冷、皇甫、申屠、归、羊舌、谯、家。(见《百家姓郡?望注释》) 
  一般来说,“京兆郡”多指唐朝首都长安,很少有人留意那些迁来迁去的其他京兆郡。翻遍现时收集于广东省南雄市珠玑巷黎氏宗祠的各地黎氏族谱,发现曾经在唐都长安为官或任京兆尹,甚至封京兆侯的有如下几位: 
  祁姓黎国亡国国君黎庄公後裔黎干公、字体存、谥号“忠贞”,四川戎州(今南溪县)人,生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五年丁巳(717年),唐肃宗上元二年辛丑(761年)擢升为谏议大夫,因故告老终养归戎州。唐代宗大历元年丙午(766年)举孝廉,二月释奠国子监,授祭酒,旋复官谏议大夫。大历十年乙卯(775年)拜任京兆府尹。大历十二年丁巳(777年)晋升兵部侍郎,后蒙冤惨遭诛杀。唐德宗建中靖国元年庚申(780年)评反,追赠兵部侍郎、太傅、京兆郡侯,谥号“忠贞”,赐葬祭,命有司送柩回原籍葬,于戎州城西。因他是第一个官任京兆府尹、并被宫追封为京兆郡侯的黎氏名贤,故史书、族谱均载“黎氏望岀京兆,自黎干公始”。妣唐氏夫人,诰封“渭阳郡君”,生一子:黎广。 
  商王族子姓黎侯国祖伊後裔黎斡(民间族谱多误作黎干)讳垣夫,777年九月后接任京兆尹多年,后任兵部侍郎,与郭子仪、杨绾、崔宽为同朝密友,妣朱氏生二子黎炬、黎煟。 
  姬姓黎国後裔黎文魁,在西周穆王时代任天官之职。他的後代黎幹于唐武宗李炎会昌四年甲子(844年)举孝廉、释奠国子监祭酒,授京兆尹,升兵部侍郎,封京兆侯,葬莲塘水口边象形。生子黎度即江西省宁都县黎氏始祖。黎度下传六代为黎衬,生于北宋开宝元年(968年)戊辰,封京兆郡侯,为福建汀州府上杭县黎氏始祖。 
  姬姓黎国亡国国君靖远侯黎恭公的後裔黎玄胜,在唐玄宗李隆基时代(712年至756年在位四十五年)任御史大夫。玄胜公第三子黎致统公,在唐肃宗时代任翰林院侍讲,晋封右仆射(右丞相)。黎致统公次子黎辉武公,为唐德宗时驸马(皇帝女婿)。 
  2、宋郡 
  宋郡郡治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南。而商丘是子姓始祖阏伯的封地。其後代发展成商王朝子姓王族。到周朝时,又分支为宋国子姓王族,及山西黎侯国王族。黎侯丰舒後裔有一支以“宋郡”为堂号。 
  3、九真郡 
  九真郡在今越南中部清化、河静、义安-带,郡治爱州即今清化。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镇压征则、征义的反叛,设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秦朝时,九真郡属南越国王赵佗(首都在今广东省广州市)的领地。黎氏很早以前,就南迁越南,并在九真形成望族。越南黎氏为全国第二大姓,历史上曾建立过前黎朝、后黎朝。越南前黎朝皇帝黎桓,本是京兆尹黎幹的後代。唐德宗时,广西桂林总镇黎朝,妣廖氏生子黎幹,公妣合葬东岭龟形(据称在广西阳朔县)。黎幹生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甲申(804年)三月十三日申时,唐武宗会昌四年甲子(844年)举孝廉,释奠国子监祭酒,升授京兆府尹,晋封兵部侍郎,封京兆侯,妣李氏,继妣吉氏、连氏,俱诰封夫人,与夫合葬莲塘水口边象形(据称在广西阳朔县福利镇秀泉村旁的老寨塘村,古名莲塘村,旁为莲塘底村),生二子:长子黎度,为江西省宁都县东韶黎氏始祖;次子黎庆,留居广西桂林阳朔。黎庆妣杨氏生子红溪。红溪生三子:长子黎觅、次子、三子名失记。兄弟三人隐居阳朔县福利秀泉村。因造反失败,黎觅与妻邓氏携黎桓逃出安南爱州(今越南清化),依附爱州观察使黎某。不久黎觅与邓氏相继而卒,黎观察使收留黎桓为养子。黎桓940年生于广西阳朔,980年至1005年三月任越南前黎朝开国皇帝,在位廿五年,史称“大行皇帝”,年号“天福”、“兴统”、“应天”。前黎朝存世三十年,灭于曾被赐姓黎的大将李公蕴。至1400年,黎桓後裔黎季犛,篡夺大越国陈朝政权,改名胡季犛,建立胡朝,将大越国改名大虞国,让位给儿子胡汉苍。1407年,胡季犛、胡汉苍父子,被明朝军队擒获,刚刚建立七年的大虞国胡朝灭亡。1428年,爱州人、黎桓後裔黎利,建立大越帝国黎朝,史称“后黎朝”,灭于1789年,存世三百六十-年。黎桓的侄子,隐籍供职福建省莆田县,侄孙黎发祥生于北宋端拱二年戊子(988年),北宋仁宗宝元三年庚辰科(1040年)进士及第,任广西鬱林州知州,三摄梧州府事,诰授朝议大夫,终于鬱林州官署。至孙黎智行,始由鬱林州(今玉林市),迁居广东化州六王岭西北黎村,再传八代至黎惟岳隐居黄竹村,为广东化州黄竹黎氏始祖。前玉林地区行署专员黎允武、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七届人代副主任黎济武,兄弟俩都是黎惟岳公後裔,原籍广东化州县甲隆镇那浪村。 
  黎氏郡望堂号除京兆、宋郡、九真外,还有其他堂名: 
  4、黎阳堂:后周黎景熙曾任黎阳郡太守十二年、拜任史官著作佐郎,其著作史称“黎阳信史”; 
  5、黎城堂:周朝黎侯国始祖祖伊,封地在今山西省黎城县; 
  6、经术堂:黎錞,字希声,北宋四川渠县宝城区宋场乡黎家山寨即状元村人,庆历三年癸未科即1403年状元及第,精通经术。宋英宗曾问欧阳修:“蜀中有何名士?”对曰:“文学有苏洵,经术有黎錞。”封之为“经术博士”。其後见载《荆楚黎氏族谱》,历次重修,谱面均印“经术堂”; 
  7、巴郡堂:黎錞九代孙黎伯贤由四川渠县迁居重庆府巴县西乡大教场,今属重庆市渝中区教场口; 
  8、乾元堂:黎伯贤之孙黎命表,元朝皇庆二年癸丑即1313年探花及第,御赐名曰“命表”。其长子太铭公裔,以乾元为堂号; 
  9、载酒堂:“载酒堂”是北宋时代海南岛儋县文人黎子云的私宅。苏东坡晩年被贬官到海南儋县,闻当地人黎子云,家贫好学,躬耕农圃而侍母至孝,又听说他家有《柳子厚文集》数卷,特往寻访,成为至交好友,经常柱杖而至。某天,苏东坡访黎子云,遇雨,借路旁农家竹笠木屐穿戴。路人见此老头,虽儒冠儒衣,却打扮成农舍翁的怪模怪样,皆笑,路旁篱犬群吠。后人据此描绘成种种“东坡笠屐图”,流传于世。苏东坡苦心教学,当地士子王霄、符林、许钰等,常聚集黎子云家,聆听讲学。当地民众,包括黎族黎氏,争相载酒携肉相赠,表达对苏东坡的尊敬。苏东坡特书一匾“载酒堂”,给黎子云及当地百姓留念。“载酒堂”现为海南岛著名人文景观,建筑宏伟,位于距儋县县城四十公里的地方。

摘自:中华黎氏网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慧仙15999626778,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