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家塘:荒村有木称连理,双双屹立人称奇

2018-02-05 10:54:08   来源:黎志宙 审核:黎恒曦       打印  转发  字号:T

    1398C80F-D6A6-473C-A9D3-89981028EF2E.jpeg

黎家塘村概貌。黄剑丰 摄


     25EC40D5-6805-4B6C-A51C-02A4D9270D71.jpeg

迎峰里是6大门楼之一。这类青砖砌成的房子比较完好地保留旧时的面貌 。黄剑丰 摄

黎家塘是钟落潭镇的一条行政村,该村由南宋黎家开村,后来黎家迁居嘉禾望岗,李、刘、龙三姓相继迁入,三姓六大门楼三百多间房子构成了黎家塘的基本格局。从60年代开始,有村民在附近的隔窿建新房并开始搬迁,现在8.5平方米大的黎家塘旧村已经基本空置,仅剩几乎人家居住,一些青砖建成的房子还保持得比较好,但是土墙建成的则已经成为断壁颓垣,杂草丛生。黎家塘由黎家开村并得名,但是现在村里已经没有黎姓,后来的三大姓在这里定居,黎家塘却一直未改他姓。黎家塘旧村虽然逐渐荒废,但是,村里有两棵合生共长的连理树,分别屹立在村口与村里,经常吸引了不少都市的游客前往猎奇参观……

49F7FBC4-0901-4AD6-B830-23D7771A5E85.jpeg

黎家塘旧村落早已空置,长满了杂草。黄剑丰 摄

得名:黎家塘原名莲花塘,因黎家落籍而改名

南国夏日,云白天蓝,热风阵阵。钟落潭镇黎家塘,古老的村落在大树的遮掩下,一片阴凉。原以为黎家塘应该是人去巢空的荒村,却不料在进入村口的“连理树”下,邂逅一群在乘凉的老人家,一时热闹起来。

一般来说,地随人姓,这在中国地名命名的一个原则,比如太和镇的谢家庄,聚居的是谢姓,比如石井街的张村,整条村都姓张。依此类推,黎家塘与黎家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只是,八百多年来,黎家塘一直“姓”黎,但村里的居民已经不再姓黎了。

据介绍,黎家塘原名叫做莲花塘,当地地近流溪河,池塘众多,一直到现在,寥落的黎家塘村还保留了很多大鱼塘。莲花也已经不是主要的经济作物,但是顾名思义,莲花塘过去估计曾经是莲花盛开的地方。

“南宋年间,黎家先人,传说他是一位进士,来到莲花塘落籍,后来繁衍生殖,此地因为黎姓一族遂改为黎家塘。后来,黎家迁移到嘉禾街望岗一带,村名便一直保留下来。”耄耋老人刘耀新曾担任过黎家塘村的村长,说起黎家塘的历史他了如指掌:“黎家塘现在已经找不到黎家的半点痕迹,现在嘉禾望岗那边的黎姓,其先祖就是从黎家塘迁移过去的。”

 现状:人去村空,断璧颓垣,杂草丛生

目前,黎家塘共有李、刘、龙三姓人口常驻人口一千两百多人,基本都已经迁到新村居住,旧村遂寥落成荒村。黎家塘旧村的面积大约8.5万平方米,潮洋洞、西宁里、迎峰里、长乐里、大街、东华里等6个门楼牵带起近300间房屋,构成了黎家塘的基本格局。黎姓迁居之后,李、刘、龙按照先后迁居到黎家塘的顺序,李姓居住潮洋洞、西宁里,刘姓居住迎峰里、长乐里和大街,龙姓居住东华里。这三姓原本都有门楼与围墙相互隔开,各自安居,并且各自的门楼里又都设有宗祠,不过后来在大跃进的时候,围墙和宗祠全都被拆。现在黎家塘保留的是民宅和门楼。

早从60年代开始,黎家塘的村民开始逐渐迁移到附近一个叫隔窿的地方聚居。刘耀新是第一批迁移的居民:“当时是1967年,我家的旧房子不够用,我在隔窿一口气建了5间平房,开始搬迁,是黎家塘村的第一批搬迁者。”现在,偌大的黎家塘旧村仅有寥寥几户人家居住,而且居住的基本都是老人。旧村寥落,人去村空,有的年老失修,成为断璧颓垣,杂草、榕树在墙壁之间长出丛生。有些青砖砌成的屋子与石板村道保存完好,6大门楼内的水井也基本保存良好。对于老村,黎家塘的老人们怀有很深的情感,他们是在这条村里出生、长大、衰老,有的甚至一辈子都未曾离开过,因此,平时他们都喜欢聚集到村头的合生树下乘凉、聊天。年老的村民,破落的旧村,相互映照,让人心生唏嘘。

特产:曾经盛产个大味甜的大红柿

旧时黎家塘的经济是农业经济,此地位于流溪河边,水土肥沃,盛产有竹子、荔枝、大红柿等作物。

“竹子主要是棚竹,用来作为建筑搭架用的,黎家塘一带非常多。但竹子还不是最出名的,这里最出名的要算大红柿,全村产量可达十几万斤。大红柿有多大呢,大约三个便足够一斤重,非常甜,爽口,主要是运往广州市区,再由广州销往江门一带。村里当时广为种植,曾经是村里重要的经济来源。当大红柿在树上变了红色之后,就可以摘下来,放上三几天,就成熟了,可以生吃,也可以制成柿饼。”刘耀新在提到大红柿的时候,特别来劲,有点眉飞色舞的感觉,但是说到最后,他有点唏嘘:“现在农业经济都不是主要了,大红柿种植量也不多,全村的产量大约也就只有三百多斤。村里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是靠外出打工。零碎种植的还有花生、地瓜。”

遗产:独特的乡土教材《土名歌》

今天黎家塘的老一辈大多识字不多,但是他们都能够背诵一种五字一句的诗歌,这对于外人来说简直如听天书,但是对于黎家塘人来说,这是一种非常亲切的乡土文学教材。

“兹将土名列,其先白田窿。蛤头猪肚裤,横片在其中……”在黎家塘村村口,在榕树下乘凉的十几位老人们齐声为记者背诵这些押韵的五字诗句,背诵的这段就是土名歌的开篇。这是清朝时期,黎家塘村一位叫刘衡之的私塾教师根据村里的土名编成的一本《土名歌》。在这四句开篇诗句之中,白田窿、蛤头、猪肚裤、横片等名词,都是黎家塘的地名,这些地名一直到今天还可以在黎家塘找到对应的地方。土名歌开端几句大概意思就是:“先将村里的土名排列,最先排到的地方叫白田窿,依次过去就是蛤头、猪肚裤,横片……”

“我们这一辈的人几乎每个人都会背,背会这本土名歌,除了对黎家塘的各个地名了如指掌之外,很多汉字也都认识了,因此,很多人都把这本书作为启蒙教材,因为这些地名都在村里,可以直接找到对照物,容易上口,读来也亲切,比起传统的古典蒙学读物更容易理解。现在这本书现在村里的部分人家还有抄传下来。”刘耀新说。

民俗:五月初四过端午与“契榕树”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奇怪的是,黎家塘不是在五月初五过端午,而是五月初四。

“我们村就在流溪河边,地势比较低,经常要发大水,大水一来,村里人就要外出避难,叫避水,大水退了才回来重新收拾家园。五月份雨水最多,特别是端午节的龙舟水很猛。有一年的端午,大水来袭,村里人本来准备着要过端午,见此情景,就提前一天过端午,过完端午就出门避水去了。”刘耀新介绍说。据了解,黎家塘除了过端午的日期与其他地方不同之外,节日的节俗基本一样,都要包粽子、走亲戚。不过,随着现在黎家塘人的安居乐业,已经不用外出避水,也有部分人家逐渐恢复了五月初五过端午。

黎家塘还有一个奇特的契榕树习惯,村里但凡有夜啼不止或者是生辰八字比较“大”的孩子,都要向村里的榕树“上契”。上契的时候,要备办相关祭品到村里树龄最高的榕树下跪烧香,祈求老榕树保佑。因此,在黎家塘的老榕树下可以看到插香的痕迹,当地人把老榕树当成神明来崇拜。当小孩成长一直到结婚的时候,还要再备办礼品来答谢老榕树,这叫“脱契”,表示小孩已经长大成人,感谢老榕树多年来的关怀与保佑。然后,等到生小孩的时候,下一个“上契”又要开始了。这个习俗几百年来一直在黎家塘传承着。

奇观: “连理树”分别屹,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爱情诗句,经常被热恋中的青年男女用来作为盟誓,以表彼此衷心。连理树是指两棵树生长过程之中,相互靠近,渐渐地生长在一起的现象。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但是奇怪的是一个黎家塘村竟然有两株连理树!

第一株是秋枫树与榕树的连理。巨大的秋枫树上,老榕树垂下了长长的根须。秋枫树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据说一开始榕树是寄生在秋枫树上的,渐渐地,榕树慢慢地长大变粗,从秋枫树上吸收营养,变成了秋枫树的一个巨大枝干,从而形成了榕树与秋枫“连理”的形象。

另外一株连理树是在黎家塘村里,木棉树与榕树的连理,这一株与刚才的“寄生”连理不同,乃是相互独立的两株树,慢慢地相互倾斜,枝桠在风里的作用下,经常摩擦,久而久之相互愈合,乃至生在一起了。

连理树在中国的诗词里象征意义非常好,因此这两株连理树大受村民保护,特别是村头的秋枫与榕树共生的连理树,旧时更是成为村民为孩子上契的对象。

资料来源:白云时事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慧仙15999626778,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